杨树叶斑病(斑枯病,褐斑病)防治
【症状】主要生在叶片上,偶尔生在叶柄上,生有褐色近圆形小斑点,约0.5~1mm,以后逐渐扩长成多角形,边缘褐色到深褐色,中央灰色,病斑中散生许多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病斑常互相连合成大块斑。 【病原】由壳针孢(Septoria)引起,已知有10个种,我国有三个种,即杨壳针孢(Septoria populi Desm.),杨生壳针孢(Septoria populicola Peek.)和天山壳针孢(Septoria tianschanica Kravtz.)。分生孢子器埋生于病斑中,分散,球形,或近球形,直径约150~240μm,孔口稍乳头状突起。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无色,安培瓶状,全壁芽生式产孢。分生孢子无色,线形,稍弯曲,有3~5个分隔,50~55μm×2.5μm。 【发病规律】 以新疆塔城县为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落叶上越冬,次年5月,放叶后,散发出分生孢子,侵害下部叶片。7~8月,发病最重。在灌溉地区,苗木、幼林郁闭后,林内不通风透光,降雨量多或灌水次数多,均可导致发病严重。 在新疆农田防护林中,箭杆杨发病最重。天然林中胡杨发病重。华北、西北地区毛白杨发病重。 天山壳针孢只危害密叶杨。 【防治措施】 1.修剪下部枝条和根孽枝条。幼林及时间伐,使林内通风透光,可减轻发病。 2.幼林清扫落叶,烧掉,或冬耕,把病叶翻入土中减少病菌数量。 3.发病严重的地区,杨树放叶后一周,开始喷药一次,以后可根据农药的持效期长,每隔10~15天再喷一次,连续喷药3~4次。用65%可湿性代森锌,退菌特,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均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 4.选用抗病树种,重病区可用新疆杨,银白杨等。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建站服务 | 意见反馈 | 支付方式 | 帮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