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中国林业网
本站搜索:
全部问题 综合问题 政策问题 技术问题 市场问题 讨论区 林业专家 热门 精华 未回复问题 我要提问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sky     提问时间: 2009/6/13 10:39:37
问题:
 
关于杨杆象如何防治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9/6/13 15:50:17

http://hi.baidu.com/zzllxx5168/blog/item/ee84678bae720910c8fc7a9e.html

请您登陆我的博客,查阅:林果蛀干害虫防治新法7法。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9/6/14 16:49:53

杨干象的防治技术
【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台湾、陕西、甘肃、新疆;朝鲜、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欧洲及北非。主要危害杨、柳、桤木和桦树,是杨树的毁灭性害虫,为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
【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8~l0mm,长椭圆形,黑褐色;喙、触角及跗节赤褐色。全体密被灰褐色鳞片,其间散生白色鳞片,形成的不规则横带,前胸背板两侧和鞘翅后端1/3处及腿节上的白色鳞片较密;黑色毛束在喙基部有3个横列、前胸背板前方1对、后方横列3个、鞘翅第2及第4刻点沟间部6个。喙弯曲,中央具1纵隆线;前胸背板短宽,前端收窄,中央有1细纵隆线;鞘翅宽于前胸背板,后端l/3向后倾斜,逐渐收缩成1个三角形斜面。
卵椭圆形,长1.3mm, 宽0.8mm,乳白色。
幼虫 老龄幼虫体长9mm,乳白色,被稀疏短黄毛。头部前缘中央有2对刚毛,侧缘有3个粗刚毛,背面有3对刺毛。前胸有1对黄色硬皮板,中、后胸各分2小节,l7腹节各分3小节。胸足退化,退化痕迹处有数根黄毛。气门黄褐色。
蛹体长89mm,乳白色,前胸背板有数个刺突,腹部背面散生许多小刺,末端具l对向内弯曲的褐色几丁质小钩。
【生活史及习性】
1年l代,以卵和初龄幼虫在枝干韧皮部内越冬。翌年4月越冬幼虫或卵开始活动或孵化。初孵幼虫先取食韧皮部,后逐渐深入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环绕树干蛀道,随着树木的生长,坑道部位树皮愈伤组织形成一圈圈的横向刀砍状裂口。5月中、下旬在坑道末端向木质部钻蛀羽化孔道,并在孔道末端做一椭圆形蛹室,用细木屑封闭孔口并化蛹。蛹期1015d,成虫在辽宁6月中旬、陕西6月下旬、黑龙江7月下旬开始羽化。新羽化成虫约经5~7d补充营养后交尾,继续补充营养约一周后方能产卵。卵期1421d,幼虫孵化后即越冬或以卵直接越冬。
成虫多在早晚活动,善爬,很少飞行,假死性强。卵多产在于3年生以上幼树或枝条的叶痕及树皮裂缝中,产卵前先咬1小孔,每孔产l粒,然后用粘性排泄物封口,每雌一生产卵约10~44粒,寿命约1~2个月。该虫主要侵害黑杨派杨树品系,如小黑杨、中东杨等,而白杨派和青杨派则多表现为抗性。
【防止方法】
1. 加强检疫 严禁带虫苗木及原木外运,或彻底处理后发放。
2. 林业措施 ① 选用抗虫品种,如小叶杨、龙山杨、白城杨、赤峰杨等对杨干象是高抗品种。② 加强林分的抚育管理,及时修枝,清除林地倒木、风折木、过火木、衰弱木、枯死木及过高伐根。严重受害木,于冬季平茬更新。③ 砍伐木应随采随运或剥皮处理,或水浸半月以上,以杀死受害木中幼虫。
3. 物理器械防治 成虫盛发期可利用假死性、群聚性和老熟幼虫聚集性人工捕捉。产卵痕迹处砸卵。
4. 生物防治 
 啄木鸟、蟾蜍、蚂蚁等对杨干象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应注意保护利用。
 喷洒0.3亿孢子/m1青虫菌或2亿孢子/m1白僵菌,也可用2亿孢子/m1白僵菌涂刷虫孔防治幼虫。
 用斯氏线虫103个/ml涂抹杨干象虫孔,效果甚佳。
5. 化学防治 
 成虫盛发期:喷洒50%三硫磷乳油、50%马拉硫磷、50%倍硫磷乳油、75%辛硫磷乳油l000倍液;2.5%溴氰菊酯10000倍液;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50-100ppm的5%氟氯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25%亚胺硫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尿素∶水=2∶2∶5∶1000的混合液,视虫情防治l~3次。
 幼龄幼虫期:可用40%乐果乳油、50%乙硫磷乳油、25%乙酰甲胺磷乳油300倍液于危害部位打孔注药1~2ml;25%灭幼脲III号胶悬剂点涂杨干象虫口处。

 

回复专家:周贵龙,回复时间:2009/6/15 6:55:47

杨干象综合防治

杨干象为蛀干害虫,是我国20种国家检疫对象中的一种,对林业生产危害极为严重。杨干象主要为害杨柳科3-6年幼树。蛀食为害致使木质部被蛀空腐朽,在风力的作用下极易折断,为害严重的地区风折率能达到40-60%。由于杨干象沿树干韧皮部蛀食的特性,致使韧皮部发生严重的溃疡病和烂皮病,凡是杨干象蛀食的杨树都不同程度的感染以上病害,使树势衰弱,重度发生地区杨树几乎停止生长,虫口密集的还导致病斑环绕树干使杨树死亡。

  近十年来沈阳地区杨干象发生率基本稳定,随着造林面积的增加,发生面积每年都上升10个百分点,到2007年发生面积已达到8万亩。受杨干象为害的用材林严重减产,按平均值计算,每亩到砍伐期将减产2.5立方米以上,按目前市场价格,8万亩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该虫在沈阳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寄主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卵相继孵化活动。幼虫先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为害,后蛀成圆形坑道,蛀孔处的树皮常裂开如刀砍状,部分掉落而形成伤疤。幼虫5月中下旬在坑道末端向上钻入木质部,做成蛹室,6月中旬开始羽化。羽化后经6-10天爬出羽化孔,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7月末羽化结束。成虫到嫩枝条或叶片上补充营养,形成针刺状小孔。7月下旬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2米以下的叶痕、枝痕、树皮裂缝、棱角、皮孔处,每个雌虫1次产卵1粒,平均卵量44粒。

  防治杨干象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必须从源头抓起,提前预防,依法检疫,科学防控。

  一、做好监测预报。杨干象各虫态监测预报是防治工作的基础。要通过系统调查统计,并结合气象因子,对杨干象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做出中长期预报,使防治工作有计划有准备;较准确监测出杨干象卵孵化盛期和成虫羽化盛期,以便在最佳时间进行防治。经过多年的数据积累,沈阳市杨干象4月中旬为卵孵化盛期,成虫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

  二、实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杨干象自然扩散靠成虫爬行,扩散速度慢而有限。人为调运携带有越冬卵、初孵幼虫或新采伐的带皮原木带虫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杨柳科的植株、苗木、木材(含原木、锯材)都是杨干象实施检疫的重点。对各苗圃实施产地检疫,凡带有杨干象的苗木严禁出圃并进行除害处理。对调入的苗木实施调运检疫。检疫合格的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或《植物检疫证书》。依法对引入的新品种苗木进行隔离试种,禁止盲目引种。

  三、人工防治。初孵幼虫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在杨干象幼虫2-3龄时,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倍液在2.5米高处涂10厘米宽的封闭环;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50倍液点涂枝干受害部位。对老龄幼虫采用磷化铝颗粒剂或膏剂堵排粪孔防治,剂量0.05克/孔。

  在成虫期利用成虫振落地下后的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还可以在成虫期用25%灭幼脲油剂、15%灭幼脲胶悬剂、1%抑食肼油剂进行喷雾防治。

  四、利用天敌防治。杨干象天敌较少,经调查斑啄木鸟为杨干象幼虫天敌,采取人工招引啄木鸟等保护和促进天敌资源增加,抑制杨干象为害。

  五、除害处理。发生区调运木材时必须就地剥皮,并用溴甲烷、硫酰氟、磷化铝熏蒸处理。气温4.5℃以上时,溴甲烷用药量为80克/立方米,熏蒸时间24小时;硫酰氟64-104克/立方米,熏蒸时间24小时;磷化铝4-9克/立方米,熏蒸3天;热处理带虫木材时相对湿度达到60%,木材中心干球温度达到60℃条件下处理10小时即可。对携带有越冬幼虫卵的苗木(含插条、接穗)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1000-2500倍液浸泡5分钟。


 



版权所有:中国林业网 © 2003-2010 闽ICP备09027724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