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种混交类型
根据树种在混交林中的地位, 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长类型等,人为地搭配成不同的组合,称混交类型。有如下几种: ①乔木混交类型: 即两个以上的乔木树种混交。当两个以上的乔木树种都是主要树种时, 它可以充分利用地力, 获得多种木材, 充分发挥其他效能。当阳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 (如油松和栎类) 时, 种间矛盾出现早且尖锐, 竞争进程发展迅速。这种林分的种间矛盾较难调节。阴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如云杉与冷杉), 种间矛盾出现晚而较缓和,树种间的有利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此种人工林,只是到了生长发育后期, 矛盾才有所激化, 但林分比较稳定, 种间关系较易调节。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如落叶松与云杉), 树种关系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有利作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主要的。当主要树种与次要树种混交时, 多构成复层林,主要树种居于上层,次要树种居下层。这种混交类型树种间的矛盾比较缓和, 林分生产率较高, 防护效能较好, 稳定性较强。次要树种多为耐荫的中等乔木(如椴、槭、鹅耳枥等),一般不会对主要树种构成严重威胁, 即使种间矛盾尖锐时, 也比较容易调节。②乔灌木混交类型: 即主要树种与灌木混交。这种混交类型种间矛盾比较缓和,林分稳定。混交初期灌木可以为乔木树种创造侧方庇荫, 护土和改良土壤。林分郁闭后, 因在林冠下光线不足, 灌木趋于衰老, 便逐渐死亡。但当郁闭的林分树冠疏开时,灌木又会在林内出现。在一些混交林中,灌木死亡, 可以为乔木树种腾出较大的营养空间, 起到调节林分密度的作用。主要树种与灌木发生尖锐矛盾时, 调节容易, 可将灌木地上部分刈除, 使之重新萌发。③综合混交类型: 即主要树种、次要树种和灌木的混交。综合混交类型兼有上述混交类型的特点。
混交方法
是指不同树种的植株在混交林中的配置方法。配置方法不同, 种间关系和林木生长也会因之而发生变化。混交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株间混交:又称行内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在行内彼此隔株或隔数株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因不同树种间种植点相距较近, 种间发生互相作用和影响较早。如果树种配置适当, 种间关系表现有利; 否则, 种间矛盾就比较尖锐。此法造林施工麻烦, 一般多用于乔灌木混交。②行间混交: 又称隔行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彼此隔行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 种间有利或有害关系,一般多在林分郁闭以后才明显地出现。种间矛盾比株间混交容易调节, 施工也较简便, 是常用的一种混交方法, 适用于阴阳性树种混交或乔灌木混交。③带状混交: 是一个树种连续种植3行以上构成一条带与另一个树种构成的带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带状混交可以缓冲种间竞争,即使在两个树种相邻处有矛盾产生,也可通过抚育采伐来调节。此法栽植、管理都较方便,多用于种间矛盾比较尖锐, 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的乔木树种混交。乔木、亚乔木与生长较慢的耐荫树种混交时, 可将伴生树种改栽单行。这种介于带状和行间混交之间的过渡类型, 称为行带混交。行带混交的优点是保证主要树种的优势, 削弱伴生树种过强的竞争能力。④块状混交: 又称团状混交。是把一个树种栽植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块状, 与另一个树种的块状地依次配置进行混交的方法。规则的块状混交, 是将平坦或坡面整齐的造林地,划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地,然后在每一块状地上按一定的株行距栽植同一树种,相邻的块状地栽植另一树种。块状地的面积, 原则上不少于成熟林中每株林木占的平均面积, 一般为25~50平方米。地块不宜过大, 过大就成了片林, 混交的意义也就不大了。不规则的块状混交, 是在山地造林时按小地形的变化分别成块地栽种不同树种。这样既可达到混交的目的, 又能因地制宜造林。块状混交能有效地利用种内和种间的有利关系, 可满足幼龄时期喜丛生的一些针叶树种的要求, 林木长大后, 各树种又产生良好的种间关系。块状混交造林施工比较方便,适用于矛盾较大的主要树种混交, 也可用于幼龄单纯林改造, 或低价值林分改造。⑤植生组混交: 是种植点配置成群状时的混交形式。即在一小块地上密集种植同一树种, 与相邻小块地密集种植的另一树种相混交的方法。由于块状地间距较大,种间相互作用很迟。块状地内为同一树种, 具有群状配置的优点。植生组混交种间关系容易调节, 但造林施工比较麻烦, 主要适用于林区人工更新, 次生林改造及治沙造林等。
为了正确处理好种间关系, 使主要树种尽可能多受益少受害, 需要人为地加以调节, 采取平茬、修枝、抚育间伐以及环剥、去顶、断根等技术措施, 削弱次要树种的长势, 满足主要树种生长发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