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金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它与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民间两大木雕体系。主要用以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等,往往经精雕细琢后贴上纯金箔,显得金碧辉煌,所以又叫潮州金漆木雕,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誉于世。这项技艺主要流行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莲上村、西都村,同时波及饶平、汕头、潮安、潮阳、揭阳、揭西、普宁、陆丰、大埔、五华、兴宁、惠来、海丰,陆丰、兴宁和梅县等县市和福建东南部沿海一带。由于木雕作品工艺精湛、玲珑剔透、金碧生辉、富丽堂皇,因而深受广大东南亚地区的华裔所喜爱,其精美的艺术魅力名。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现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而悬挂铜钟的木龙则为宋代遗物。潮州许驸马府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其建筑装饰木雕亦以"草尾"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时期即已存在,公元1054年,潮州郡守郑仲重做计时器"漏"时已有"指工绳木,卯金涂漆"的记载。
至明清两代,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明末,石窟艺术基本停顿,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几的木雕装饰,出现多层镂雕技术。特别是清末民初年间,海内华侨回乡建造祠堂、豪宅成风,大量采用潮州木雕,使之达到登峰造极发展阶段,现存大量的潮州木雕多数为这个时期的作品。潮州木雕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流传至今,默默耕耘在这片园地里的世世代代的民间艺人,功不可没,他们更以其呕心沥血之作为潮汕增光、为雕刻艺术史添誉。
潮州木雕继承了我国传统木雕的雕刻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石刻、绘画、泥塑以及潮剧等各种不同的民间艺术的某些长处,融汇成独特风格,是我国雕塑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流派。这种从唐代开始便产生的潮州木雕,用途广泛,一般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案头摆设。精巧雅致的潮州木雕被广泛应用于潮汕地区各地的祠堂、庙宇、建筑物的门窗、匾额、承柱、藻井以及家用器物上的屏风、几桌、床炕、茶橱、宣炉罩等,而潮汕民俗中迎神赛会、祭祀祖先的神龛、神轿、烛台、挂屏等也都用潮州木雕装饰。潮州木雕用的是当地出产的普通的木材;建筑装饰雕刻比较粗大,一般采用杉木;家具器物的雕饰则多采用樟木。樟木的质地并不坚密,艺人取其有一定的韧性和易于奏刀的优点,刻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刻后再予以髹漆贴金,不仅辉煌灿烂,且能抗潮避蛀,经久不致崩裂变形或腐朽。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有全贴金的金漆木雕,五彩描金的彩雕,清一色髹红(或黑)的漆雕和保持原木纹理的素雕等,其中以金漆木雕最为出名。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并誉,皆以多层镂通为特色,不少木雕以金箔贴饰,以黑漆或五彩烘托,前者称"黑色装金",后者称"五彩装金"。也有采用"本色素雕"的,为的是达到质朴无华的效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潮州己略黄公祠,祠内各处梁柱多饰以龙、凤、狮等祥瑞动物,展现了潮州木雕的各种表现技法,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民国初年,潮商崛起,兴寺庙、建祠堂、置豪宅成风,在此背景下,木雕艺人利用东南亚红木创作出"红木方曲"、"如意屐"等,形成精致、端庄、华贵的木雕新风格。
潮州木雕题材内容丰富,从花鸟虫鱼、四季果品、江海水族、珍禽瑞兽到民间神话传说、古代戏曲无所不有。就常见的作品,人致可以分为图案、博古、禽兽花果草虫、山水、仙佛人物五类。人物题材多取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为人民所喜爱的人物形象,被雕刻匠师们反复地表现着。此外,赞美韩愈来潮州作刺史的"蓝关雪",表现明代潮州七贤进京应试的"七贤进京"等,更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题材。无限丰富的题材,促使木雕匠师们去探求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与手法,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用途,不同的部位,而单独、交错或综合地灵活运用。
就其雕刻技法分类,有沉(凹)雕,浮(凸)雕,圆(立体)雕,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五种,其中通雕最为卓越,它吸取了浮雕、圆雕等技法而融汇成一钟玲珑剔透的技法,它的出现,在木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雕刻技法上则依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把浮雕、通雕、线刻或单独或综合地灵活运用,以表现不同的形式美。
由于分布地区广泛,出现了地方性的风格差异。仅就潮汕、兴梅地区而论,潮汕地区木雕布局繁复、结构严密、精细纤巧,以表现连续性情节见长;兴梅地区木雕刀法简练、人物不多,以突出主要故事情节为特征。清末潮州木雕行业中曾出现过奇才黄开贤,以高超地技艺为潮州木雕赢得了声誉。现代传承这一技艺的著名木雕艺人有张鉴轩、陈舜羌等,张鉴轩认为潮州木雕技艺可归纳为"匀匀、杂杂、通通"六个字,"匀匀"指虚实中主次分明,"杂杂"指要有层次又要有穿插,"通通"指镂通剔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