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中国林业网
本站搜索:
全部问题 综合问题 政策问题 技术问题 市场问题 讨论区 林业专家 热门 精华 未回复问题 我要提问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heqi8059     提问时间: 2008/4/30 7:25:50
邮箱:heqi8059@163.com
问题:
 
杨树溃疡病表现什么情况?什么症状?怎么样防治?请专家看一下我这树是什么病?该怎么防治?(图)请专家给与帮助;再者先谢谢了。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8/4/30 10:10:26

杨树溃疡病:   别名:杨树水泡型溃疡病   主要形态特征:症状,通常以水渍状病斑为主,原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厘米,边缘不明显,手压病斑有褐水流出,后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中央有裂缝。水疱型病斑仅发生在光皮杨树上,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疱,初为圆形,极小;后水疱变大,直径0.5-2.0cm,泡内充满淡褐色液体;随后水疱破裂,流出淡褐色液体,遇空气变成黑褐色,并把病斑周围染成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有的病斑翌年会继续扩大;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针头状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实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四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增高时病势减缓,9月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此时病菌来源于当年春季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10月以后停止。春季气温10度以上,相对湿度6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24-28度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潜育期约一个月。从发病到形成分生孢子期需要2-3个月,秋季在病斑上形成囊腔和子囊孢子。潜伏侵染是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当树势衰弱时,有利于发生病害。当年在健壮的树上发病的病斑,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同一株病树,阳面病斑多于阴面。   防治要点:1加强苗木栽培管理,秋季(9月初)对来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的甲基拖布津200倍液普遍喷雾一次,以减少苗木带菌量。 2早春苗木出圃后,立即在清水里浸泡24小时;尽量减少运输和假植时间,栽后及时灌水,提高苗木生长势。   3发病高峰前(4月初),用70%的甲基拖布津或2.12%的843康复剂100倍液、菌毒清300倍液涂干。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8/4/30 21:11:15

杨树真菌性溃疡病的防治

症状特点:该病危害杨树的枝干,且以刚移栽的幼树发病为重。病斑有两种类型。①水疱型:此为该病害的最常见症状,通常以水渍状病斑为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cm,边缘不明显,手压病斑有褐色液体流出,后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中央有裂缝。水疱型病斑仅发生在光皮杨树上,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疱,初为圆形,极小;后水疱变大,直径0.52.0cm,疱内充满淡褐色液体。随后水疱破裂,流出淡褐色液体,遇空气变成黑褐色,并把病斑周围染成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②枯斑型:树皮上出现数毫米大小的水渍状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湿润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黑褐色。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中下部,严重时扩展到干上部及枝条。受害最重的是新定植的幼树,不仅发病株率高,病斑总面积所占干表面积的比例也较大。

发病规律:4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增高时病势减缓,9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10月以后停止。春季气温达10以上,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2428℃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潜育期约1个月。潜伏侵染是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当树势衰弱时,有利于病害发生。当年在健壮的树上发病的病斑,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同一株病树,阳面病斑多于阴面。

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发病或病害很轻。一经移植,水分失去平衡,树势衰弱,病害便易于发生。春季发病高峰是前年秋季侵染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当年春季侵染的缘故。春季造林时,初定植幼林上的新病斑也是头年在苗圃感染所致。所以,苗木带菌数量与新林地幼树的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诱因,也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的“三北”地区杨树防护林溃疡病特别普遍而严重的主要原因。起苗时大量伤根和造林时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

杨树的不同种类及品系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白杨派树种抗病,黑杨派树种抗性中等,而青杨派树种则多易感病。青杨派与黑杨派树种的杂交品系绝大多数也是较易感病的。青杨、小青杨、群众杨、北京杨都是高度感病的杨树。在抗病的派别中,有的品系是感病的,如毛白杨是较抗病的树种,但其中有些品系(三倍体毛白杨))却十分感病。在感病类型中也有抗病品系。同时,树种的感病性与其所处环境条件关系也非常密切。

防治建议:①选用抗病派系或品种,避免从病区或发病园圃调运苗木。②适地适树。植树前,应根据栽植地发生溃疡病可能性的大小选择树种。干旱、瘠薄的土壤地段属病害高发区,忌用感病树种造林,并做好各种防治准备。③清除苗圃周围病树,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④ 加强苗木管理。起苗、栽植注意保护根系。缩短苗木运输时间,以减少苗木失水量,在有条件的地方,苗木起出后,立即浸入水中24小时,以利于保持树皮含水量。栽前对根部喷以2,4-D之类的生根剂,有利于新根系的生长,增加吸水力,减少病害,栽后随即灌水。⑤沙地造林时,如能在幼树根部覆盖1m×1m的塑料薄膜,非常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提高地温,加速新根的生长,从而提高树皮的含水量。土壤中加入吸水剂之类等有益于保持土壤水分的各种措施,对干旱条件下的幼树都有减轻病害的作用。⑥在华北部分地区,秋季造林有利于杨树根系的恢复和春季早发根,具有减轻病害的效果。⑦药剂防治:(a)加强苗木栽培管理,秋季(9月初)对来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的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普遍喷洒1次,以减少苗木带菌量。(b)苗木定植前(或已定植,但需在发病高峰前即4月初),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2.12%843康复剂100倍液、菌毒清300倍液)喷洒或涂干。


 

回复专家:周贵龙,回复时间:2008/5/1 21:50:44

又名 烂皮病

  分布 河北蔚县、香河,其他“三北”地区、山东、江苏、安徽。

  症状 为害各种杨树,以及旱柳、榆、板栗、槭、樱、
桑、接骨木、木槿、花楸等,表现为干腐和枯梢。干腐型主要
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树干分叉处。初期为暗褐色水肿状斑,皮
层腐烂变软,后失水干缩下陷,有时龟裂,病斑有明显的黑褐
色边缘。当病斑绕树于一周时,病斑以上部分死亡。皮层腐烂
后,纤维分离如麻状,易剥离,木质部边材亦变色。以后病斑
上生出针头状小黑点,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器。潮湿或雨后,自
小黑点内挤出桔黄色、黄色或橙黄色胶质卷丝状物或胶质堆状
物,即为病原的分生孢子角。在前1年死枝的病部常形成一些
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子囊壳。枯梢型是小枝发病,迅速枯死,
无明显溃疡症状。

  病原 真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污黑腐皮壳菌Valsa scrdida Nit.,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 (Pers.) Fr.。

  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在寄主病部越冬。分生孢子器49月均能形成,以56月产生最多。分生孢子角5月中旬大量产生,雨后或潮湿天气更多。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自伤口或死组织侵入。有性世代在前1年的死枝上常见,在河北病枝上子囊壳成熟期在5月以后,子囊孢子在雨后大量散放,靠风力传播,伤口侵入,过冬后显症状。该病只侵害生长衰弱的树木,行道树、防护林、人工林发生严重。其发生与树种、树龄、密度、方位等有密切关系。银白杨、胡杨最抗病,箭杆杨、小叶杨、加杨、钻天杨较抗病,北京杨、唐柳、小青杨易感病。移植后返苗慢的受害重。郁闭度0.7以下的片林,林分的被压木,防护林的边行,受冻害、干旱、风沙、冰雹等为害生长势弱的树木易发病。

  防治方法 

  • 增强树势是根本措施。注意选栽抗病、抗寒、耐旱品系,不在坡梁砂地、盐碱地栽杨树。栽后及时浇水,防止干旱。修枝做到勤、弱、合理、适时,剪口平滑。
  • 及时清除生长弱的树木及重病株,修下的树枝要清理运走。
  • 营造半透风式林带,在迎风面行外栽小灌木保护。
  • 病后治疗:用刀划破病斑,喷涂10%双效灵10倍液或10%碱水(碳酸钠)、843康复剂3倍液、50%琥珀酸铜10倍液、10%蒽油乳剂、0.1%升汞液、5° Be 石硫合剂。

 



版权所有:中国林业网 © 2003-2010 闽ICP备09027724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