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真菌性溃疡病的防治
症状特点:该病危害杨树的枝干,且以刚移栽的幼树发病为重。病斑有两种类型。①水疱型:此为该病害的最常见症状,通常以水渍状病斑为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cm,边缘不明显,手压病斑有褐色液体流出,后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中央有裂缝。水疱型病斑仅发生在光皮杨树上,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疱,初为圆形,极小;后水疱变大,直径0.5~2.0cm,疱内充满淡褐色液体。随后水疱破裂,流出淡褐色液体,遇空气变成黑褐色,并把病斑周围染成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②枯斑型:树皮上出现数毫米大小的水渍状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湿润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黑褐色。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中下部,严重时扩展到干上部及枝条。受害最重的是新定植的幼树,不仅发病株率高,病斑总面积所占干表面积的比例也较大。
发病规律:4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增高时病势减缓,9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10月以后停止。春季气温达10℃以上,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24~28℃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潜育期约1个月。潜伏侵染是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当树势衰弱时,有利于病害发生。当年在健壮的树上发病的病斑,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同一株病树,阳面病斑多于阴面。
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发病或病害很轻。一经移植,水分失去平衡,树势衰弱,病害便易于发生。春季发病高峰是前年秋季侵染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当年春季侵染的缘故。春季造林时,初定植幼林上的新病斑也是头年在苗圃感染所致。所以,苗木带菌数量与新林地幼树的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诱因,也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的“三北”地区杨树防护林溃疡病特别普遍而严重的主要原因。起苗时大量伤根和造林时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
杨树的不同种类及品系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白杨派树种抗病,黑杨派树种抗性中等,而青杨派树种则多易感病。青杨派与黑杨派树种的杂交品系绝大多数也是较易感病的。青杨、小青杨、群众杨、北京杨都是高度感病的杨树。在抗病的派别中,有的品系是感病的,如毛白杨是较抗病的树种,但其中有些品系(三倍体毛白杨))却十分感病。在感病类型中也有抗病品系。同时,树种的感病性与其所处环境条件关系也非常密切。
防治建议:①选用抗病派系或品种,避免从病区或发病园圃调运苗木。②适地适树。植树前,应根据栽植地发生溃疡病可能性的大小选择树种。干旱、瘠薄的土壤地段属病害高发区,忌用感病树种造林,并做好各种防治准备。③清除苗圃周围病树,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④ 加强苗木管理。起苗、栽植注意保护根系。缩短苗木运输时间,以减少苗木失水量,在有条件的地方,苗木起出后,立即浸入水中24小时,以利于保持树皮含水量。栽前对根部喷以2,4-D之类的生根剂,有利于新根系的生长,增加吸水力,减少病害,栽后随即灌水。⑤沙地造林时,如能在幼树根部覆盖1m×1m的塑料薄膜,非常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提高地温,加速新根的生长,从而提高树皮的含水量。土壤中加入吸水剂之类等有益于保持土壤水分的各种措施,对干旱条件下的幼树都有减轻病害的作用。⑥在华北部分地区,秋季造林有利于杨树根系的恢复和春季早发根,具有减轻病害的效果。⑦药剂防治:(a)加强苗木栽培管理,秋季(9月初)对来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的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普遍喷洒1次,以减少苗木带菌量。(b)苗木定植前(或已定植,但需在发病高峰前即4月初),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2.12%的843康复剂100倍液、菌毒清300倍液)喷洒或涂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