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您好!  请 注册登录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招标采购
招标采购
招标搜索 关键字:      
开标会成了“开标欺骗会”
(2007/4/18 11:08:37  万玉涛 政府采购信息报)
  今年1月7日上午,A招标有限公司组织了一场有省内外17个建筑公司参加的开标会。据悉,此次开标是为确定当地水利局3处饮水工程的承建单位。从开标到评标再到公布预中标,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1月16日,当地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办公室把市医院所需的住院部维修工程再次委托给A招标有限公司进行公开招标。但到投标截止日期当天,却只有中标了上次水利局水利工程的公司和另一建筑施工单位投递投标文件。A招标公司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二十八条“投标人少于三个的,招标人应当依照本法重新招标”之规定,欲对该维修工程重新组织招标。监管部门接到招标公司的汇报后,觉得很奇怪,前几天的饮水工程吸引了那么家建筑公司,此次维修工程招标却基本上是无人问津。于是工作人员给本地和临市几家建筑公司打电话了解情况。

  了解情况的结果让监管部门工作人员非常震惊,一家建筑公司明确表示: “我们不想再参加这样的游戏了,A招标公司组织的招标纯粹是在做戏……”;另一家曾参与饮水工程的投标人甚至愤怒地说:“你们那里的开标会应改称开标欺骗会,上次参加你们的饮水工程采购,我算是见了世面,没想到还有这么恶劣的招标环境……”

  经调查,监管部门得知上次饮水工程采购招标中存在严重问题:招标公司老总是中标公司的副总经理;开标前,多数投标企业已经知道了有哪些企业参与投标;中标公司有两样资质是借用的。

  
监管部门的有关领导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异常气愤:一、招标人岂能有双重身份?二、投标信息咋就泄漏了?三、怎么借用资质也能中标?某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主任就上述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点评:

双重身份行不通

  《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二条已经明确规定,投标人不得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案例中,招标公司的老总居然还是投标人的副总,自己买自己卖这怎么行。中标公司既然一开始就有意拿下这个项目,招标公司就不该承接这个招标项目。虽然招标公司只是组织者,但在操作中即便老总完全回避此项目,也很难让人相信其能公正客观的处理,何况最终还中标了呢。

信息泄漏已违法

  案例中,在开标前,多数投标企业已经知道了哪些企业参与投标。这说明招标公司没做好应有的保密工作,泄漏了投标人的名称。《招标投标法》第二十二条已经作了强制性规定,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五十条“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招标人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之规定,招标公司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借用资质不能轻饶

  从上述案例或许可以推断出“暗箱操作”的行为是蓄谋已久了,招标公司的老总还兼任中标公司的副总,招标公司作为开评标活动的组织者,而让最终中标公司以借用资质蒙混过关,顺利中标。《招标投标法》第二十六条要求“投标人应当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该法第三十三条又作了强制性规定“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也不得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但案例中,中标公司却使用借用资质,弄虚作假、骗取中标,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中标无效,给招标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不仅应追究中标公司的责任,招标公司也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另一思考是,为什么那么多供应商没有主动到监管部门去投诉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细读案例,我们发现在开标前很多企业已经知道了一些本应该保密的信息,难不成是因为自己违规在先而无颜投诉?只有自己先做到守法,才能理直气壮地寻求法律法规的保护。
今年1月7日上午,A招标有限公司组织了一场有省内外17个建筑公司参加的开标会。据悉,此次开标是为确定当地水利局3处饮水工程的承建单位。从开标到评标再到公布预中标,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1月16日,当地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办公室把市医院所需的住院部维修工程再次委托给A招标有限公司进行公开招标。但到投标截止日期当天,却只有中标了上次水利局水利工程的公司和另一建筑施工单位投递投标文件。A招标公司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二十八条“投标人少于三个的,招标人应当依照本法重新招标”之规定,欲对该维修工程重新组织招标。监管部门接到招标公司的汇报后,觉得很奇怪,前几天的饮水工程吸引了那么家建筑公司,此次维修工程招标却基本上是无人问津。于是工作人员给本地和临市几家建筑公司打电话了解情况。

  了解情况的结果让监管部门工作人员非常震惊,一家建筑公司明确表示: “我们不想再参加这样的游戏了,A招标公司组织的招标纯粹是在做戏……”;另一家曾参与饮水工程的投标人甚至愤怒地说:“你们那里的开标会应改称开标欺骗会,上次参加你们的饮水工程采购,我算是见了世面,没想到还有这么恶劣的招标环境……”

  经调查,监管部门得知上次饮水工程采购招标中存在严重问题:招标公司老总是中标公司的副总经理;开标前,多数投标企业已经知道了有哪些企业参与投标;中标公司有两样资质是借用的。

  
监管部门的有关领导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异常气愤:一、招标人岂能有双重身份?二、投标信息咋就泄漏了?三、怎么借用资质也能中标?某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主任就上述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点评:

双重身份行不通

  《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二条已经明确规定,投标人不得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案例中,招标公司的老总居然还是投标人的副总,自己买自己卖这怎么行。中标公司既然一开始就有意拿下这个项目,招标公司就不该承接这个招标项目。虽然招标公司只是组织者,但在操作中即便老总完全回避此项目,也很难让人相信其能公正客观的处理,何况最终还中标了呢。

信息泄漏已违法

  案例中,在开标前,多数投标企业已经知道了哪些企业参与投标。这说明招标公司没做好应有的保密工作,泄漏了投标人的名称。《招标投标法》第二十二条已经作了强制性规定,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五十条“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招标人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之规定,招标公司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借用资质不能轻饶

  从上述案例或许可以推断出“暗箱操作”的行为是蓄谋已久了,招标公司的老总还兼任中标公司的副总,招标公司作为开评标活动的组织者,而让最终中标公司以借用资质蒙混过关,顺利中标。《招标投标法》第二十六条要求“投标人应当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该法第三十三条又作了强制性规定“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也不得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但案例中,中标公司却使用借用资质,弄虚作假、骗取中标,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中标无效,给招标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不仅应追究中标公司的责任,招标公司也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另一思考是,为什么那么多供应商没有主动到监管部门去投诉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细读案例,我们发现在开标前很多企业已经知道了一些本应该保密的信息,难不成是因为自己违规在先而无颜投诉?只有自己先做到守法,才能理直气壮地寻求法律法规的保护。
  [推荐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意见反馈 | 支付方式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福建大世界企业集团 © 2003-2018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8;30到下午17;30)  闽ICP备12016890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