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注册通行证
QQ客服:
414978843
157239972
用 户 名:
密码:
名人名家
技术创新
专业展会
森林旅游
项目成果
招标采购
求职招聘
服务频道
站内导航
报纸下载
本站搜索:
供求信息
产品大全
企业大全
原木报价
木地板报价
会员产品报价
全国各大市场报价
林业动态
项目推介
林业百科
技术创新
政策法规
企业家风采
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
旅游知识
旅游线路
招聘信息
个人简历
人才信息
苗木
种子
原木
木器
人造板
竹木
地板
锯材
木家具
木制品
竹藤
纸浆
造纸
配料
配件
机械设备
园林
花卉
林化
林果
林特
您好! 请
注册
或
登录本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招标采购
招标采购
招标搜索
关键字:
所属地区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四川
甘肃
青海
新疆
宁夏
香港
澳门
台湾
跨省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加勒比
中美洲
工程服务
实物设备
不限
一周以内
二周以内
一个月以内
三个月以内
半年以内
一年以内
招标公告
中标公示
相关资讯
发布招标公告
管理招标公告
发布中标公示
管理中标公示
高校教材招投标的法律思考
(2006/11/28 13:05:54 政府采购与招标网)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各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材的需求量呈几何数增长。截至2005年,我国高校在校人数已达到2000多万人,每年教材需求量应在40亿元左右,从而催生出高校教材出版和销售的庞大市场。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随着中、高职的迅猛发展,教材供应还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高潮。当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时,教材经销商之间的竞争却早已达到了白热化。面对民营书商的迅速崛起、新华书店的重整河山、代办站的紧跟市场,学校教材科犯难了:订单该给谁?于是,教材招标便应运而生。
教材招标作为一个崭新的教材采购办法,无疑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鲜事物。教材招标至少有以下几大好处:一、在招标体制下,每一位经销商可以公平进入招标程序,依照自身实力来获取订单,相对比较公平;二、规范了市场竞争;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不正之风。对于教材招标,经销商一般持欢迎态度。招标在教材采购中的出现和运用,也表明了市场主体法治观念的增强,无疑是巨大的进步,这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分不开的。但从法律规范的角度,目前教材招标尚有诸多问题值得思考。
思考一:缺乏统一的法律规章,具体操作流程不规范
其实,到目前为止,从实体法角度,全国尚无一个统一的、专门的法律(行政)规范或规章制度供参照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1999年8月30日)的实用范围也主要限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招标,而对于教材这种特殊产品的招标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且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导致各学校在具体实施和操作上五花八门,极不规范:
有的学校在招标过程中,只看经销商所报折扣,谁的折扣低取谁,也不管他们的资质条件、商业信誉、服务水平等综合实力,其结果是:恶性杀价,鼓励盗版,损害学校和出版社的利益。
也有学校,为了“公平”起见,干脆给每一位参与竞标的经销商划一块“蛋糕”,其实质是“大锅饭”做法,这样做对一些有实力、信誉好的经销商显然不公平,势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市场的培育。
还有学校在招标文件中直接排除外省市的经销商的参与,将他们拒之于门外。这更是不公平的,与我国《招投标法》有关规定的精神相违背。《招投标法》第18条规定:“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
更有学校,通知经销商们把材料交上来后,便让回去等消息,美其名曰叫“议标”。这种“议标”显然与《招投标法》中的招投标不沾边,其结果是所有经销商蒙在鼓里,既不知道为什么中了标、也不知道为什么未中标,既不公开,也不公平。
既然实行招标制,就意味着赋予了教材采购行为的法律意义。如果没有相应的法规可依,势必造成无章可循、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使招投标本身失去意义,最终损害当事人的利益。
思考二:评标委员会成员构成上,缺乏合理性
依照我国《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精神,为了体现公平、合理,评标委员会的构成也是有讲究的。《招投标法》第37条规定:“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评标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应当保密”等。
各高校进行教材招标都相应成立了一个教材评标委员会。为体现公正性,这些成员往往来自学校的不同部门,如:校领导、教务部门、财务部门、纪检部门等,充分体现了互相监督、制约。但问题也恰恰在于,这些评标委员中很多成员往往对教材市场缺乏深入了解,对教材的采购流程等更是缺乏较专业的认识。于是,他们对经销商的最终选择往往容易凭主观印象或私人情感,使竞标结果虽然公开却并不公平。这与招标的初衷背道而驰。其风险在于如此选出的教材供应商,由于缺乏实力、信誉度或经验欠缺,容易使教材供应服务跟不上,供应环节出现问题,学校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因此,对评标委员的选择要考虑其权威性、合理性,评标委员会的构成要充分体现公平和效率这一法律价值,招标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学校和经销商双方权利保障的基础。
思考三:折扣大战导致“不当低价销售”行为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销售商品”。在教材招投标过程中,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有的经销商凭借自己一定的“实力”不惜以低于成本的报价去竞标。这种做法在一些地区的不少学校已屡见不鲜。表面上看,这种做法受损失的是经销商自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与其他经销商无关,招标方(学校)也因此受益不少。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首先从长远来看,经销商低于成本价格竞标的目的在于获取订单、排挤竞争对手,迫使他们退出市场,尔后以期获取更广泛的垄断利益。这种“不当低价销售”行为在实质上是违反竞争规律的,是对正常竞争秩序的破坏,《反不正当竞争法》非常鲜明地将对这种不正当的价格竞争给予严厉的制裁。同样,我国《招投标法》第33条也规定:“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可见,法律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是不允许不当低价销售的。
其次,从行业自身利益来看,过度竞争也会使教材市场产生虚假繁荣,将使整个教材出版业陷入危机。在这样的价格大战中,教材服务质量将会大打折扣,经销商也不得不在低利润的生存空间中勉强维持“生计”,其长远的发展无疑受到限制,长此以往,受损害的还是学校自身利益。当然,经销商们必定会想方设法将这种折扣转嫁到出版社,使出版社利润大大降低,造成图书市场的恶性循环。同时,一味压低教材的竞标价格也给出版社带来了资金回笼的风险,这些对出版业来说都是致命的。
思考四: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经销商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教材市场的激烈竞争,形成买方市场,导致合同双方(经销商与学校)所处的法律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权利、义务不对等,经销商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经销商们所承担的义务较之其享受的权利相差较悬殊。合同中关于经销商的诸多权利落空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一纸空文,如:有的学校抓住经销商们揽业务的急切心理,有意忽略合同中关于回款的条文,肆意拖款,属严重违约行为。为了追求所谓“零库存”,有的学校经办人员再也用不着对订单负责、对经销商负责,于是导致大量退货,增大经营成本,加大库存风险,给经销商造成巨大损失。“零库存”有“霸王条款”之嫌疑。对这些现象,经销商们往往无可奈何,为了生存和发展,只好认了。
此外,在招投标活动中的违规操作乃至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如:串标、“人情标”等弄虚作假行为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甚至行贿受贿、回扣等违法现象也偶有发生。这些往往导致教材招投标流于形式,招投标制名存实亡。
对策思考:
1.行政部门制定统一的规章、办法,进行规范管理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部门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办法、措施或规章制度,从学校和经销商两方面来保证招标流程的合理运行。从学校方面来讲,应该创造一个真正公开、透明的招标流程实施细则,如:招标主体的认定、招标委员会成员的具体构成、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以切实保证双方的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从经销商来说,则要从资质条件、市场准入和诚信的角度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保证使每个具有资格的经销商都能平等地参与竞争,按合同供货。从而创建一个公正、透明、合理的平台,健全招投标制度,保证双方在招投标中的活动规范。
2.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这是市场经济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市场主体的地位及其合法权利需要由法律来加以确认;宏观调控以及市场经济的微观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因此,在教材招投标活动中,作为市场主体的学校和经销商,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二者必须牢固树立法律至上、依法办事、诚实信用的法制观念和相应的权利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以充分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3.加强监督,规范操作
从监督角度来说,学校应从高校教材发展的整体长远角度着手,既要防止教材采购中的违规操作和不正当交易,导致价格虚高给师生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要防止价格过低的教材招标标的可能带来的市场负面效应。学校应从整个教材市场健康发展上,通盘考虑,制定出合理的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根除教材采购腐败,而不是一味降低教材招标标的。同时,对扰乱教材市场的价格大战在必要时也应以行政手段来整顿和治理。
[推荐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意见反馈
|
支付方式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福建大世界企业集团 © 2003-2018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8;30到下午17;30) 闽ICP备12016890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