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炭疽病在我国油茶产区普遍发生,引起严重落果、落蕾、落叶、枝枯,甚至整株衰亡。病害落果率通常在20%左右,严重时40%以上。晚期病果虽可采收,但种子含油量仅为健康种子的一半。
油茶炭疽病发病时间长,侵染来源广,受害部位多,危害面积大,必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炭疽病的发生和蔓延。
1.应选育抗病品种。
2.油茶林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林内湿度。
3.及时修剪,清除病枝、病叶、枯梢、病果和病蕾,最大限度减少初侵染来源。
4.发病期少施氮肥,应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5.早春新梢生长后,可喷洒1%波尔多液;5~9月果病盛发期,可选用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或20%三环唑600倍液喷雾;发病初期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可防止病害蔓延。
摘自:《种植与养殖》2005.08
油茶炭疽病分布于我国陕西、河南及长江以南各油茶产区。引起严重落果、落蕾和枝干枯死。为害油茶、茶和山茶。油茶果常损失20%,高的达30%以上,为油茶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症状
[果]初期在果皮上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黑褐色圆形病斑,有时数个愈合。后期病斑上出现轮生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或露水浸润后,产生粘性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病果大多脱落或开裂。
[叶]嫩叶病斑多在叶缘或叶尖,半圆形或不规则,黑褐色,有轮纹,具紫红色边缘。老病斑下陷,褐色,后期病斑中心灰白色,内有轮生小黑点。
[梢]病斑多发生在新梢基部,也有在梢中部的,椭圆形或梭形,略下陷,边缘淡红色,后期呈黑褐色,中部带灰色,有黑色小点及纵向裂纹。病斑若环梢一周,梢即枯死。
[枝干]3年生以上老枝及树干病斑呈梭形溃疡斑,以中部居多,溃疡斑下陷不规则,削去表皮,木质部呈黑色。
[花芽、叶芽]病斑以在鳞片的基部为多,不规则形,黑色或黑褐色,后期呈现灰白色,内污黄色,上有黑点,孢子堆常在鳞片内侧,病重时芽枯蕾落。
油茶炭疽病病原——是真菌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的胶孢刺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分生孢子梗聚集成盘状,分生孢子为单细胞、长椭圆形或圆筒形,直或弯,内有很多颗粒状物及油球1-2个。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的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