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 热门问题   ★ 精华问题   ★ 未回复问题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踏遍青山     提问时间: 2010/1/23 17:04:42
问题:
 
各位专家!请帮我解答一下关于茶叶病虫害防治和林间除草施肥的详技术好吗?越详细越好,谢谢了!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10/1/23 17:51:32

建议您按照有机茶的相关标准来执行,这毕竟是发展的大趋势。

http://www.vegnet.com.cn/Tech/Detail_19471.aspx

(有机茶病虫害防治技术)

 

http://www.21food.cn/html/news/23/54465-p1.html

( NY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共三页,请注意翻页查阅全文)

 


 

回复专家:夏芬,回复时间:2010/1/23 18:19:36

      无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

我国茶园面积辽阔,东起台湾,南至海南,西自西藏自治区米村,北到山东荣成,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茶树病虫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茶树害虫超过400种,茶树病害100种以上,杂草30种以上。这些病、虫、杂草对茶叶生产构成一定的威胁。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的发展,保证了茶叶生产的优质丰产,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发展,对病虫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茶园病虫区系变化及其原因
  
  1 病虫区系变化特点 半个世纪来,我国茶树病虫的区系变化趋势,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1)由体型大的害虫向体型小的害虫如蚜、螨、蚧、蓟马、叶蝉)方向演替;
  
  2)由咀嚼式口器害虫向吸汁型害虫方向演替;
  
  3)由发生代数少、繁殖率低的害虫向发生代数多、繁殖率高的害虫方向演替;
  
  4)由栖集叶面、易于接触农药的害虫向栖息部位隐蔽如卷叶、潜叶、有蜡壳或介壳保护),不易接触农药的害虫方向演替。
  
  茶树病害的种类变化不如茶树害虫那样明显。
  
  2 区系演替的原因分析
  
  1)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每种生物对其周围环境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但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可塑性,因此,可以在新的地区定居和繁殖。如茶尺蠖由于其1.-2代卵盛孵期和茶芽的展开期有着明显的同步现象,全年发生代数又多,因此该虫除了是浙江省历史上的重要害虫外,目前已向江苏、安徽、湖南等省蔓延,发生范围逐渐扩大,这和该虫对生态环境的强适应力有关。
  
  2)栽培技术措施的变革。栽培措施的变革,使得病虫区系的栖息环境发生变化,因而导致病虫区系发生变化。如茶园向半山区、山区发展,使得小绿叶蝉、茶白星病等种群得以发展。氮肥的大量使用,改变了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组成,使得茶叶蚧、螨类和茶树叶病的发生数量有所上升。 20世纪60年代留叶采摘技术的推广,提供了茶细蛾的产卵场所,使得该虫在 70年代中期起在全国范围大量发生。90年代名优茶的发展,要求采摘嫩度更高,这样使得产有大量假眼小绿叶蝉卵粒的嫩梢茎部仍留在树上,因而加重了叶蝉的发生程度。
  
  3)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的非选择性毒力作用,使得在农药使用时不仅杀死了害虫,同时也杀死了天敌昆虫,从而导致了某些害虫的猖獗发生。如我国茶园中于60年代中期出现的蚧类猖獗发生,即与50年代起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大量使用有关。同样,60年代初起有机磷农药的普遍使用,使得对有机磷农药敏感的蚧类种群数量有所下降,但由于它们对螨类天敌具强杀伤力,面对害螨杀伤力较弱,尤其是对螨卵的活性很低,结果又引起了60年代末期起在全国范围内茶叶害螨的猖獗发生。这是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2次明显的种群演替。

当前茶树病虫防治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新形势下对茶树病虫防治的要求来看,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若干茶树主要病虫种类尚缺乏新的有效防治技术尽管茶园中的主要病虫种类已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使得病虫种群能基本获得控制,但由于我国在即将参加WTO的前夕,许多发达国家都纷纷制订新的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下称)标准,这就使得多年来使用的部分技术受到限制。如目前茶叶生产中最重要的害虫种类--假眼小绿叶蝉长期以来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技术,长期使用的乐果在许多地区效果日益下降,国外对其MRL又有逐渐严格化的趋势。氰戊菊酯是20世纪80年代起茶园中用以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重要农药,从 1999年11月起已由农业部下令禁止在茶叶生产中应用。名优茶的推广,使采摘标准愈来愈嫩,这样就有更多的嫩梢茎部留在树上,与过去较老的采摘标准可以采下大量的叶蝉卵的方法比较,这实际上削弱了假眼小绿叶蝉农业防治的力度。黑刺粉虱是90年代以来在许多茶园中上升为优势地位的一种害虫,长期来推广应用的噻嗪酮(优乐得、扑虱灵),由于欧盟的新标准中MRL订为0.02mg/kg,这种对黑刺粉虱防治非常有效的农药只能停止在茶园中使用,目前尚无一种农药能完全取代它。茶黑毒蛾在80年代以前只是局部零星发生,从总体上来讲为害性不大,但从90年代末发生面积越来越大,而且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除了茶树害虫外,茶树芽叶病害的防治,长明以来采取的是化学防治的方法,由于常用杀菌剂的MRL标准订得很严,因此需要尽快提出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茶树芽叶病害的综合防冶措施。
  
  2 茶叶中农药MRL的超标率很高,影响茶叶出口我国茶叶中的滴滴涕和六六六两种农药的残留问题曾经是20世纪60-70年代影响茶叶出口的严重问题。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贯彻了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和病虫综合治理技术昔施,因此从80年代中期起,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已获根本解决,我国出口的茶叶和内销茶叶分别有98%以上和95%以上符合国际和国内的允许标准。但在我国即将参加WTO的前夕,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各国,都相继扩大了茶叶中农药MRL的检验范围,从过去只检验6种农药扩大至近100种农药,同时大幅度降低MRL值。例如氰戊菊酯在茶叶中的 MRL在2000年7月1日以前欧盟实施的是10 mg/kg,而2000年7月1日以后改为0.1 mg/ kg,许多农药实施的是0.02mg/kg的最低检出量标准。因而在2000年造成了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率较高的现象。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超标是按欧盟的新标准计算而得出的超标率,如果按我国颁布的标准来计算,则绝大部分茶叶仍然符合标准。从检测结果来看,超标率最高的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和优乐得等3种农药。这种超标现象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正在明显改善中。
  
  3 缺乏适于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技术和农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无公害茶叶的生产在新世纪中已作为政府行为,将在短短的几年后作为市场准入标准。目前无公害茶叶生产在全国各产茶省成为一个热点。但是,无公害茶叶生产中许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亟待解决如何在病虫防治中少用农药或不用农药。可以预期,将更多地启用生物防治手段,采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但迄今为止,这些技术和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无公害茶叶生产的需要,至今还无一种可以主要用于茶树病虫防治的生物农药制剂被登记通过。

新世纪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
  
  农业部已在2000年提出无公害产品将是茶叶生产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未来茶叶产品的市场准人标准,因此茶叶病虫防治也应以此为目标提出综合防治的思路。要从茶园生态系的整体平衡来考虑,不要只局限于防治对象,既要考虑当时当地的病虫种类,还要考虑到未来和环境保护,既要考虑当前的利益和效益,更要考虑长远的影响和带来的后果。在措施上应考虑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而应强化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应特别加强如下几个方面。
  
  1 改善茶园环境,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
  
  茶园是茶树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栖息生境,保持好茶园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及重视茶园周围的生态环境,为保持和改善茶园树冠的密集郁闭度和茶园周围的植树造林,可有助于茶园生态系的生物多样性,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以达到茶园生态系中生物种群的平衡,这是实施良好综合防治的必不可少的外部生态条件。
  
  2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生态调控的力度 以田间栽培管理为基础的农业防治,由于它是以改变茶园生态系的栖息生境为主要目标,是一种温和的调节措施,因而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有害生物的防治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展新茶园时要注意选择和搭配不同无性系品种,要注意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有较高抗性的无性系品种。采摘可减轻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茶叶螨类的发生。施肥和病虫发生密切相关。日本近20a来超高量施用氮肥,使得茶炭疽病流行和根腐病严重发生。此外,偏施氮肥会改变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组成,酸性氨基酸比例增大,有利于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蚧、螨类)的发生。而有机肥的施用可使中、碱性氨基酸含量增加,不利于蚜、蚧、螨类的发生。由此可见,通过农业技术措施的运用以提高生态系统功能,进而起到控制病虫发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强化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有益生物是茶园生态系中除茶树、有害生物外的又一营养级。它具有特异性强、不污染环境的特点,也是茶树害虫生态调控的有力手段。在无公害茶叶的生产过程中,强化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防治内容包括有益微生物、病毒、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有益微生物在茶树病虫防治中获得成功的有苏云金秆菌、白僵菌、蚜霉、韦伯虫座孢菌、座壳孢菌等20余种。90年代在黑刺粉虱上分离并繁殖应用成功的韦伯虫座孢菌是国内外首次应用于害虫防治的一种Aegerita菌,经在福建、浙江大面积应用,田间防效在70%以上,持效至少3a。昆虫病毒的应用在茶树害虫的防治上已获得很大的成功。我国已从40多种茶树害虫上分离得到63种昆虫病毒,其中核型多角体病毒 38种,颗粒体病毒17种,质型多角体病毒5种,非包涵体类病毒3种。茶尺蠖NPV病毒、茶毛虫NPV病毒在我国已达到大规模应用的程度。寄生性昆虫应用于茶树害虫防治的有赤眼蜂 (对茶小卷叶蛾和茶毛虫的卵)以及绒茧蜂(对茶尺蠖幼虫)等。此外,多种捕食性天敌(包括瓢虫、草蛉、蜘蛛、捕食螨)对各种蚧类、茶蚜、假眼小绿叶蝉均起着重要的自然控制效果。
  
  4 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实现无公害生产化学防治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但也具有环境污染、农药残留、抗药性形成和害虫再猖獗等弊端。在当前实现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呼声中,虽然并不完全排除使用化学农药,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农药的使用原则上要强调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对农药的要求不强调其"杀灭"作用,而是更注重于"调节"。要根据经济阈值进行防治,低于阈值的可不进行喷药防治。
  
  其次,在农药的选择上,要选用高效、易于降解、选择性强、水中溶解度较低的农药品种。要根据目前主要茶叶进口国所规定的茶叶中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来选用农药。禁止在茶叶生产中使用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和甲胺磷,停止使用甲氰菊酯、噻嗪酮、灭螨灵、乙酰甲胺磷等农药。推广使用苏云金秆菌制剂(天霸)、白僵菌、茶尺蠖NPV病毒等生物农药和鱼藤酮、苦参碱等植物农药,合理使用石硫合剂。根据目前欧盟规定的MRL标准,在必需使用化学农药时,可选用塞丹、辛硫磷、马拉硫磷、联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吡虫啉等杀虫剂和克螨特、四螨嗪等杀螨剂品种。第三,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的标准使用农药,要注意施药质量,避免农药大量流失。要提倡农药的轮换使用。在有机茶园除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不得使用任何化学合成农药。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10/1/23 19:18:42

无公害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以农业防治为主

  搞好农业防治,控制病虫基数,恶化病虫发生条件。

  1、合理选择品种 对新开发的茶园及改良的低产衰老园,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选育抗性强、品质优、易于加工的好品种。如因地制宜选种无性系良种茶树品种、龙井43等。

  2、适时合理密植 适时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及定植方式,一般可采用单行条植法,行株(丛)距1.5~0.33米,亩用苗4000株(3株为1丛),根系带土移栽,适当深埋(埋没根颈处为适度),舒展根系,适当压紧,从而可使植株发育良好,生长健壮,抗病虫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尽早丰产。

  3、加强茶园管理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一是科学平衡施肥,按产定量,施足基肥,重点以有机肥为主,少用化肥,尽量控制氮肥施用,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促进茶株健康生产,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二是适时修剪和清园。每年都要适时进行茶叶修剪,剪去病虫为害过的枝叶,清除枯死病枝,轻修剪深度为3~5厘米,深修剪10~15厘米,台刈为离地面40厘米。对清除的病枝进行深埋或火烧处理,以减少病残体上的越冬病源,可减少茶蚜、茶毛虫和茶黑毒蛾越冬虫卵块,减少茶小卷叶蛾、蚧类的残留基数;减少轮斑病、茶饼病的越冬菌源。三是中耕培土。中耕培土不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根系生长,同时能破坏病虫的越冬场所,机械杀伤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虫,并深埋枯枝落叶,减少病原体基数。四是及时分批采茶。采茶叶时做到及时、分批、留叶采摘,可除去新枝上茶小卷叶蛾、小绿叶蝉等害虫的低龄若虫卵块,还可减少茶枯病的为害。五是诱杀防治,对一些有趋性的害虫,可采用灯火、毒饵、嗜色诱杀。此法如大面积应用效果更加明显。

  二、利用天敌资源,积极推广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无药害、不污染环境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1、加强对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的保护 在茶园的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重视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好松毛虫赤眼蜂、茶园蜘蛛、红点唇瓢虫等害虫的天敌。

  2、利用昆虫激素等生物代谢产物治虫 如对茶小卷叶蛾发生为害的茶园,可连片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生产实践中还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

  三、适时药剂防治

  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通过茶园调查,在虫口密度高、病情指数大,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根据国家无公害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药剂防治。

  1、禁止在茶园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如甲胺膦、甲基对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杀虫螨醇等。

  2、严格按防治指标用药 不能见虫见病就急于用药,只有对病虫为害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方能用药防治。如茶跗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虫每亩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据情对症用药。

  3、安全正确使用农药 用药时,应选准农药品种,并注意使用方法、浓度及安全间隔期。如用Bt制剂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虫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3~5天;用0.2%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毒蛾、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间隔期10天。

  4、轮换用药 在无公害茶园施药不仅要注意用药时间、浓度及安全间隔期,还要注意每种农药在采茶期只能用1次,以后要轮换用药。这样既可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减少残留,又能达到用药少,减少生产成本的目的。

无公害茶园肥培管理

肥培管理主要为松土和施肥两项工作。
一、松土除草
一般每年浅耕三次,在春、夏、秋各季茶开采前,即1-2月、5月、7月应除草浅耕(5-15厘米)各一次;每年入冬前深耕(深度15-20厘米)1次,结合施基肥。
二、施肥
分追肥和基肥,追肥每年3次,每季茶开采前结合浅耕在茶树滴水线内附近开沟施肥覆土各一次,以速效性氮肥为主,数量视茶园产量而定,一般幼龄茶园及台刈、重修剪的茶园施氮:磷:钾为2:1:1的复混肥(不含氯)5-30公斤/亩、次。成龄茶园施氮:磷:钾为4:1:1的复混配方肥(不含氯)15-100公斤/亩·次,叶面喷施肥液浓度一般不超过0.5%;基肥在9-11月深耕开沟施用,以农家肥为主,一般每亩施枯饼等有机肥200公斤,磷肥或复合肥100公斤。无论追肥或是基肥,都应开沟施入,然后盖土。

 

回复专家:步兆东,回复时间:2010/1/24 9:28:03

无公害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以农业防治为主  搞好农业防治,控制病虫基数,恶化病虫发生条件。  1、合理选择品种 对新开发的茶园及改良的低产衰老园,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选育抗性强、品质优、易于加工的好品种。如因地制宜选种无性系良种茶树品种、龙井43等。  2、适时合理密植 适时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及定植方式,一般可采用单行条植法,行株(丛)距1.5~0.33米,亩用苗4000株(3株为1丛),根系带土移栽,适当深埋(埋没根颈处为适度),舒展根系,适当压紧,从而可使植株发育良好,生长健壮,抗病虫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尽早丰产。  3、加强茶园管理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一是科学平衡施肥,按产定量,施足基肥,重点以有机肥为主,少用化肥,尽量控制氮肥施用,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促进茶株健康生产,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二是适时修剪和清园。每年都要适时进行茶叶修剪,剪去病虫为害过的枝叶,清除枯死病枝,轻修剪深度为3~5厘米,深修剪10~15厘米,台刈为离地面40厘米。对清除的病枝进行深埋或火烧处理,以减少病残体上的越冬病源,可减少茶蚜、茶毛虫和茶黑毒蛾越冬虫卵块,减少茶小卷叶蛾、蚧类的残留基数;减少轮斑病、茶饼病的越冬菌源。三是中耕培土。中耕培土不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根系生长,同时能破坏病虫的越冬场所,机械杀伤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虫,并深埋枯枝落叶,减少病原体基数。四是及时分批采茶。采茶叶时做到及时、分批、留叶采摘,可除去新枝上茶小卷叶蛾、小绿叶蝉等害虫的低龄若虫卵块,还可减少茶枯病的为害。五是诱杀防治,对一些有趋性的害虫,可采用灯火、毒饵、嗜色诱杀。此法如大面积应用效果更加明显。  二、利用天敌资源,积极推广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无药害、不污染环境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1、加强对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的保护 在茶园的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重视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好松毛虫赤眼蜂、茶园蜘蛛、红点唇瓢虫等害虫的天敌。  2、利用昆虫激素等生物代谢产物治虫 如对茶小卷叶蛾发生为害的茶园,可连片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生产实践中还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  三、适时药剂防治  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通过茶园调查,在虫口密度高、病情指数大,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根据国家无公害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药剂防治。  1、禁止在茶园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如甲胺膦、甲基对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杀虫螨醇等。  2、严格按防治指标用药 不能见虫见病就急于用药,只有对病虫为害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方能用药防治。如茶跗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虫每亩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据情对症用药。  3、安全正确使用农药 用药时,应选准农药品种,并注意使用方法、浓度及安全间隔期。如用Bt制剂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虫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3~5天;用0.2%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毒蛾、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间隔期10天。  4、轮换用药 在无公害茶园施药不仅要注意用药时间、浓度及安全间隔期,还要注意每种农药在采茶期只能用1次,以后要轮换用药。这样既可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减少残留,又能达到用药少,减少生产成本的目的。
 

回复专家:步兆东,回复时间:2010/1/24 10:23:15

勐海县自然环境优越,茶园的生态环境较好,对病虫害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勐海县茶园较少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茶园常见病虫害有以下几种:主要虫害有茶黄蓟马、假眼小绿叶蝉、茶长白蜡蚧、茶橙瘿螨等。常用防治药剂有:天王星、乐斯本等低毒高效低残留药剂。主要病害有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赤叶斑病、苔藓、地衣等。常用防治药剂有:多菌灵、百菌清、甲基托布津、雷多米尔、苔藓净等。    茶树病虫害的防治一般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农药防治,生物防治、农艺措施防治相结合,减少农药污染、提高防治效果。施用过程中就注意改进喷药技术,控制用药量,一是适期喷药,在害虫幼虫期、病害初发期、对药剂最敏感、危害最轻时防治,收效最为理想。二是控制用药浓度和用药次数,防止任意增加浓度和次数,以达到安全、经济地防治病虫害,同时又可延长和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三是用高容量喷雾,就是用小喷片喷雾,喷孔0.7—1.0毫米,可以降低用药量和大幅度减少用水量。四是看天喷药,大风雨天、雾露时、晴热午时,不宜喷药。
 

如果你想回复信息请 登陆 ,如果你没有在线咨询帐号请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