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级根据生态重要性等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划分为以下三个级别:
①特殊保护林:位于生态重要性等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均为1级地区的生态公益林地,以及所有的国防林.
②重点保护林:位于生态重要性等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均在2级以上地区的生态公益林地,以及所有的实验林,环境保护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中的文化林,风景林.
③一般保护林:除特殊保护和重点保护地区以外的生态公益林用地.
太行山绿化工程建没技术规范 标准编号:LY/T 1766-2008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生态脆弱性等级与生态重要性等级划分因子及其阈值
http://www.df.ln.gov.cn/lnlin/mainsite/dtshowinfo.jsp?infoid=1000046607
5.4 区划指标
生态公益林地区划采用生态重要性等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两个指标。
5.4.1生态重要性等级。根据河流、水体、公路、铁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受保护对象或区域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确定生态重要程度,分为极端重要(1级)、非常重要(2级)、比较重要(3级)和一般(4级)四个等级,见表2。
表2 生态重要性等级划分因子及其域值表
对象
生态重要性等级
1
2
3
4
河流
流程1000km以上河流和一级支流发源地汇水区
流程500km以上河流和一级支流发源地汇水区,以1000km以上河流一级支流上游两侧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地段
其他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中上游两侧
其他河流中下游两侧
湖库
高原湖泊、饮用水源湖库周边自然地形中第一层山脊以内和平坦处500m以内地段
库容1000万m3~1亿m3湖库周边自然地形中第一层山脊以内和平坦处500m以内地段
库容10~1000万m3湖库周边
库容10万m3以下湖库周边
山体
重要分水岭的山顶、山帽或山脊
其他山体的山顶、山脊
山体中上部
下部与山谷
公路、铁路
生态脆弱性等级2级以上山区国道、省主干线两侧一面坡以内,生态脆弱性等级2级以下山区和风沙区国道、省道两侧100m以内;平原地区两侧6~12m以内地段
县、乡村及以下级公路两侧
自然保护区
核心区
缓冲区
实验区
森林公园与风景区
国家级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
地(市)、县级
天然林
地带性顶级群落(原始林)
未经干扰或干扰较轻,位于生态脆弱性等级2级以上地区的天然次生林
其他集中成片分布的天然次生林
其他天然次生林
注:生态重要性3、4级的河流、水体、道路的两侧范围由各地自行规定。
5.4.2生态脆弱性等级。具体选用坡度、植被盖度、岩石裸露率、土壤侵蚀程度、风力侵蚀程度、农田草牧场分布特点、海岸基质类型、海拨高度等指标衡量某一具体地段的生态脆弱程度,分为极端脆弱(1级)、非常脆弱(2级)、比较脆弱(3级)和一般(4级)四个等级,详见表3。
表3 生态脆弱性等级划分因子及其域值表
因子
类型区
生态脆弱性等级
坡度
东北区
>36°
26~35°
16~25°
≤15°
南方、东南区
>46°
36~45°
≤25°
其他区
31~35°
26~30°
25°
植被盖度
三北、黄河
≤0.2
0.3~0.4
0.5~0.6
>0.7
其他地区
≤0.1
0.2~0.3
0.4~0.5
>0.6
裸岩率
全国
>51%
41%~50%
21%~40%
≤20
土壤侵蚀程度
三北、黄河、长江、东南区
严重侵蚀(崩山、深度沟蚀、侵蚀沟活动明显),沟壑密度>3km/km2,沟蚀面积>21%
强度侵蚀(沟蚀、重度面蚀),沟壑密度1~3km/km2,沟蚀面积15%~20%
中度侵蚀(表土面蚀较严重),沟壑密度<1km/km2,沟蚀面积<10%
轻度或无明显侵蚀,表土层基本完整
表土层无保留,心土层裸露,受剥蚀。沟壑密度>2km/km2,沟蚀面积>15%
表土层保留厚度<1/2,心土层和母质层完整。密度<2km/km2,沟蚀面积<15%
表土层开始受剥蚀,心土层和母质层完整
表土层完整
风力侵蚀程度
极强度风蚀(广布沙丘、沙垄、流动性大)
强度风蚀(有流动或半固定性沙丘或风蚀残丘)
中度风蚀(常见半固定、固定的沙地、沙垄或沙质土)
轻、微度风蚀
农田牧场分布特点
面积大、集中连片
面积较大、但交错分布
零星分布
海岸基质类型
沙质海岸线200m以内或泥质海岸线100m以内
泥质海岸线200m以外500m以内或泥质海岸线100m以外300m以内
砾质
基岩完整
注:表中类型区按生态公益林建设类型区划结果,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