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干 象 Cryptorrhynchuslapathi Linne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隐喙象亚科(Cryptorrhynchinae)。
国内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甘肃、山西、河北。
生物学特性 以卵或初孵幼虫在枝干韧皮部内越冬。越后幼虫开始活动,卵也相继孵化。初孵幼虫先取食韧皮部,后逐渐深入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环绕树干蛀成圆形蛀道,蛀孔处的树皮常裂开如刀砍状,部分掉落而形成伤疤。成虫具假死性,善爬行,很少起飞,补充营养后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2m以下的叶痕、枝痕、树皮裂缝、棱角、皮孔处,后期产的卵不再孵化即行越冬,待翌年春季温度升高时再孵化。
形态鉴定 成虫 体长椭圆形,黑褐色或棕褐色,无光泽。被灰褐色鳞片及很短的刚毛。其间散布白色鳞片形成若干不规则的横带。头部较小,呈半球形,被有密刻点、稀疏白色鳞片和刚毛,头顶中间具略明显的隆线。复眼圆形,黑色,略突出,一半隐藏于前胸内。眼的上方有竖鳞斑。喙弯曲,略长于或等长于前胸,基部着生l对黑色鳞片簇。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两侧近圆形,并且中央之前向前端显着缩小,而后端略缩窄,散布大刻点,背面中央具1条细纵隆线;在前方着生2个、后方着生3个横列的黑色鳞片簇。小盾片圆。
幼虫 老熟幼虫圆筒形,乳白色,有许多横皱纹和稀疏黄色短毛。胴部弯曲略呈马蹄形。头部黄褐色,上颚黑褐色,下颚及下唇须黄褐色。头颅缝明显,前胸具1对黄色硬皮板。胸足退化,在足痕处生有数根黄毛。气门黄褐色。
防治方法 严格检疫;发现携带有幼虫或蛹期宜采用56%磷化铝片剂,放入虫孔道内,每孔0.05g并进行密封虫口或用40%乐果柴油(1:9)液剂涂虫孔;调运新采伐的杨柳带皮原木或小径材,一旦发现有虫,就地剥皮或用溴甲烷或硫酰氟熏蒸处理,每立方用药量30g,在20℃温度下熏蒸48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