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 热门问题   ★ 精华问题   ★ 未回复问题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杉树     提问时间: 2009/1/31 15:09:27
问题:
 

   请各位专家帮忙:

   本人07年种下一批杉树,长势一直良好,可到冬天后在熟地上(未翻耕地段)出现红树,且长势明显不如山夹上或其他山上部份,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人说是积水,有人说是熟土,有人说是有虫害,众说纷芸。请大家指教。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9/1/31 15:49:10

有可能属于:杉木赤枯病(杉苗尖枯病)

1.症状

 
    赤枯病是杉苗后期病害,也是杉木幼林时期的病害。
 
    2.病原
 
    (1)分类地位及形态:半知菌亚门的顶枯拟多毛孢[Pestalotiopsis apiculatus(Huang) Huang]引起该病。分生孢子盘生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向外散放孢子。分生孢子盘直径约200微米,分生孢子长梭形,有4个分隔,分隔处稍缢缩,两端细胞无色透明,中部三个细胞淡棕色。顶部有2~4根(绝大多数为3根)细长而又透明无色的鞭毛;基部有无色透明的分生孢子梗。
 
    (2)病菌的培养及生态特性: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生长适温为26~30℃, 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28℃,24小时内就有50%的孢子萌发。在人工培养基上,初带红色菌落,5~6天后,在菌丝体中间产生数颗黑色粒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3.发展规律
 
    (1)越冬与传播: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被害针叶组织内越冬。借风雨传播。
 
    (2)侵入途径:由灼伤组织或垂死组织侵入。
 
    (3)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地下水位过高,沙土或重黏土,氮肥过多,苗木太嫩,苗床未及时遮荫,或遮荫时期太久,苗木生长纤黄,抗病能力减弱,这些情况下,苗木均易发病。苗木以盛夏季节病重。
 
    4.防治方法
 
    (1)圃地选择:以适宜杉木生长的肥润和排水良好的土壤育苗为宜。
 
    (2)药剂防治:对发病的苗圃,可用1%波尔多液,也可用70%百菌清500~600倍稀释液或50%可湿性退菌特500~800倍液。
 
    (3)幼苗管理:5~6月,杉苗要及时灌溉或遮荫,促进杉苗健壮生长。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9/1/31 15:50:42

赤枯病是杉木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也为害幼林,在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发生严重。除危害杉木外,还危害柏树、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油松等针叶树幼苗和幼树。

       症状 因受害时期不同,其症状类型亦不同。
       杉木尖枯  受害苗木先是顶部嫩叶上出现黄色斑点,逐渐变红褐色,以后扩展到全叶,使嫩梢赤枯,病斑上散生黑色稍有突起的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分生孢子盘吸湿长出褐色或黑褐色的丝状或卷发状的分生孢子角。严重的病苗整株变枯褐色而死亡,轻病苗仅顶梢枯死,常能再发2-3个不定芽,使杉苗成多头状。
      树冠基枯  在夏季温度高的地方,因地表热辐射,苗木基部受灼伤,病菌从灼伤处侵入针叶。初期针叶上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在病斑周围有暗红色稍隆起的界线。以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褐色的子实体,最后常引起叶尖枯死。潮湿时也能见到黑色的分生孢子角。
      杉木顶枯  定植一年生的杉木顶梢以下30cm处发黄,然后向上下扩展,病斑呈淡红色。皮层破裂后树梢呈棕褐色,当木质部被侵染时,整个顶梢也感染。枯梢上有黑色小点,遇潮湿时产生分生孢子角。
      病原 Pestalotiopsis guepini(Desm)Stey称褐斑拟多毛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暗色,粒点状,初期埋于叶片的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长梭形,有四个分隔,分隔处稍缢缩,每个分生孢子有五个细胞,中间三个细胞淡褐色,两端细胞无色透明,顶端有三根刺毛;孢子基部有一无色透明的分生孢子梗。菌丝体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适温为26-30℃,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28℃,24小时内萌发率达50%。
      发病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苗木上及地面上的病叶中越冬。越冬后孢子萌发速度很快,在湿度满足的情况下,经两小时即可萌发。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垂死的组织侵入,并能进行多次侵染,病叶是初次侵染源。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特别是在雨季蔓延迅速。当7月中旬温度上升到30℃以上,遇到雷阵雨,苗圃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初发病的苗木,可以形成发病中心。月平均温度在11℃左右时,病害基本停止;当月平均气温高于20℃时,病叶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至到10月气温下降到25℃以下,相对湿度低于50%,病菌才逐渐停止扩散。沙土地或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的苗圃地,苗木生长衰弱,发病较重。苗木生长过密、氮肥施的过多、遮阴时间过长使苗木生长柔软,易发病。阳光照射强烈而不遮阴的苗木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择圃地。苗圃地要选择沙壤土和壤土,避免选用沙土、粘土和地下水位过高的土地。发生过赤枯病的苗圃,冬季要深耕或实行轮作,并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②加强林区管理。
      在苗木生长期,对过密的苗木要及时间苗,使苗床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在光照强时要注意遮阴,幼林要及时抚育、间种绿肥,创造不利于赤枯病发生的环境条件,促进苗木和幼树的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使苗木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减少发病;在病害发生期,特别是雷雨过后,要经常检查,发现病苗及时拔除烧毁,以免扩散蔓延。
       (2)药剂防治。
      发病期间每两周喷洒一次1∶1∶200倍波尔多液,或喷洒50%退菌特800倍液、70%的百菌清500-800倍液。
      常用药剂 波尔多液、退菌特、百菌清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9/2/1 8:46:32

杉木严重缺素的主要表现症状

元素

   

 

N一般地,针叶的失绿和生长障碍随缺素状况增加而增加,大多数情况下,针叶表现为短小,僵硬,并呈黄绿色。有时,在生长季节结束后,会出现叶尖发紫和叶身起枯斑。

 

P幼嫩针叶呈绿色或黄绿色,老的针叶明显发紫,紫色的深度随缺素加重而加深,某些非常严重缺素情况下,所有针叶都呈紫色。

 

K缺素症状多种多样,通常针叶变小且有失绿,并在其针叶基部保留一些绿色,在严重缺素情况下,针叶发紫和出现枯斑,且顶端枯萎,或者针叶虽很少或几乎不呈现失绿症,但会发紫、变棕和出现枯斑。

 

Ca一般地,在针叶出现枯斑后发生失绿症,尤其是树枝顶部,更是如此。在缺素严重时,会发生顶芽死亡和顶端枯萎以及松脂渗出现象。

 

Mg缺素严重时,顶端针叶出现枯斑,继而新叶顶端呈现黄色。

 

S一般发生失绿症,在缺素严重时,继而在针叶上出现枯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