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区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于东径110°51′58″—111°39′30″,北纬30°32′33″—31°28′30″。东接远安、当阳,西邻秭归、兴山,南临枝江、宜都,北接保康。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均座落在夷陵区境内。
1.1.2 地形地貌
夷陵区属大巴山余脉,境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高度相差悬殊。西北部天柱山,最高海拔2005.5米,东南龙泉镇魏家畈村最低海拔51.6米,相对高差1953.9米,形成了山地、丘陵、河谷等多种地貌。南北长103公里,东西宽约77公里。全区土地总面积为335901公顷,中低山构成地貌的主体,山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体形成了“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土地利用格局。
1.1.3土壤
土壤因受地质、气候、生物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差异比较明显,土壤种类繁多,全区共有7个土类,19个亚类,69个土属,167个土种。
1.1.4气候条件
夷陵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特征。但是由于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差异大,从南到北兼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特点。全区平均年降水量在997—1370mm之间。降雨季节和降雨量极不均匀,5—9月雨量集中,降雨量在800mm左右,占全区降雨量的74%;10—12月的降雨量占14%,1—4月的降雨量仅占12%。年平均气温16.6℃,≥10℃的积温5356℃,无霜期278.6d,极端最高温40.5℃,最低温度—1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69.2h。
1.1.5河流与水利电力资源
夷陵区共有属于长江主流及其一级支流6条,即黄柏河(东、西支)、柏临河、乐天溪、下牢溪、莲沱溪、百岁溪。一级支流中,黄柏河最大,纵贯夷陵区南北;有5公里以上二、三级支流28条;各级河流分布于全区11个乡(镇、场)1个街道办事处,河流总长度3885.5km,河网密度平均1.02km/km²。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区域约46km。全区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为10.36万千瓦。截止2007年底,全区境内已兴建水电站82处,总装机容量58094千瓦,占可开发水能的56%。
1.1.6植物资源
全区现有乔灌木、竹类、藤本等植物77科,201属,520种。其中乔木309种,灌木179种,藤本18种,竹类14种,其中以松柏科,壳斗科、樟科、冬青科等为主要用材树种。全区尚存各大珍稀树种26科,43属326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14科16种97株。西北山区分布有少量的孑遗珍贵树种,主要有银杏、连香树、香果、鹅掌揪、水青冈、天师栗、七叶树、华榛、银鹊、青钱柳、珙桐等。主要经济树种为柑桔、油桐、茶叶、乌桕、核桃、银杏、板栗、桑树等。主要药材资源有黄莲、天麻、伏苓、金银花、杜仲、厚朴、何首乌、白木耳、生地、白术、贝母等309种中药材品种。近年来引进的水杉、柳杉、池杉、日本落叶松、意杨、湿地松、火炬松、华山松、糖槭、油橄榄、楠竹等树种在境内生长较好。
1.1.7旅游资源
夷陵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按国家颁布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将旅游资源分为6类75种,夷陵区拥有4类60种,是旅游资源大区。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长江三峡风景区;有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工程;有世界珍稀动物中华鲟;有国际地质界确认的震旦论、寒武纪地质剖面标准点等。
1.1.8交通现状
我区交通状况近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运输快捷便利。长江黄金水道自西向东流过,三峡机场可直飞国内各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区,汉(口)宜(昌)高速公路与京(北京)珠(海)、荆(州)襄(樊)、宜(昌)万(州)等高速公路互通抵达全国,焦(作)枝(城)铁路和正在兴建的宜(昌)万(州)铁路穿境而过,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在我区已基本形成,为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 社会经济状况
夷陵区按行政建制分为1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1个国有林场,205个村民委员会,1230个村民小组。全区共有183916户,其中乡村户数130509户。总人口5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5万人,占总人口的76.4%,城镇人口12.2万人,占总人口的23.6%。2007年全区总产值(GDP)88亿元,财政收入1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80元。全区农业总产值27.5亿元(当年现价),其中农业产值140530万元,林业产值3442万元;牧业产值80336万元,渔业产值6411万元,副业产值337万元。全区粮食总产量42.44万吨,人均产粮1068.21kg。
1.3林产工业状况
1.3.1茶叶加工:全区现有茶叶加工厂227家,茶叶加工厂房面积94200m²,拥有制茶机械1970台(套),其中年加工能力50t以上的茶叶加工厂有10家,从事茶叶加工人员1316人。
1.3.2柑橘加工:全区柑桔打蜡生产线55条,年处理能力500000t;深加工企业有3家,其产品为桔瓣罐头,年设计生产量为50000t,处理鲜果量为70000t,从事加工人员500多人。
1.3.3 其他:包括宏端天麻、十八湾等天麻、木耳等加工企业5家,从事人员200多人。
2、调查方法
2.1 一般调查方法
严格按照《湖北省雨雪冰冻灾害森林资源损失调查评估实施细则》进行调查。在受灾范围内,利用现有二类调查资源档案、造林设计和检查验收等资料,根据地类、林种、树种、龄组等因子确定调查类型,按照调查类型抽取调查小班,全区27个调查类型抽取311个样本。在调查小班内,经全面踏查,区划调查小班内的受灾地块,作为调查地块。在调查地块内,典型选取代表调查地块受灾情况和程度的地方,设置标准地进行林(苗)木受损类型和损失情况调查。根据抽样调查数据,评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经济林株数与产量、苗木株数和未成林造林地面积等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损失。
2.2其他调查方法
对四旁树、野生动植物等主要采用样线法、走访法收集资料、现地踏查、社会调查与各地区调查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在植物群落中设想一条直线,沿直线一侧的 1 米范围内进行调查,样线长度一般不短于 50 m,样线数目不少于 5~10 条(要在不同高度不同坡向设立样线)。每个地点样线数从2条到9条不等。每条样线长大约200m,每隔50m做1个样点。记录样点基本的地理信息、基本的植被状况以及树种、树距和胸径。根据样地(样线)数据结合走访调查的数据分别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受灾基本情况
今年1月10日以来,夷陵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全区林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灾期最低气温低于0℃的天数达到28d,持续了将近1个月,灾期极端最低气温-4.5℃,灾期平均积温26.9℃,比常年同期228.4℃万低出101.5℃,对全区林业资源造成了极大危害。
3.1.1受灾范围
全区受灾范围涉及1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 205个村民委员会,1230个村民小组,130509户,人口39.5万人。以及区林业局下属樟村坪国有林场、林科所和林果实验场等3个单位。其中:经济林常绿果木主要分布在龙泉、鸦雀岭、小溪塔街办以及黄花、雾渡河、分乡、太平溪、三斗坪等乡镇海拔在600m以下的地带;经济林茶叶主要分布在邓村、乐天溪、下堡坪、黄花、雾渡河等乡镇;经济林落叶果木主要分布在黄花、雾渡河、下堡坪、乐天溪等乡镇;马尾松幼、中、近成过主要分布在黄花、雾渡河、下堡坪、太平溪、乐天溪等乡镇;针阔混幼、中、近成过主要分布在黄花、太平溪、乐天溪等乡镇,其他幼、中、近成过主要分布在雾渡河、下堡坪、三斗坪、乐天溪等乡镇;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全区均有分布。
3.1.2受损数量
林业受灾面积19336.9hm²,其中乔木林面积5934.1hm²,蓄积321289m³;经济林面积5062 hm²,株数21910.5万株,产量50995t;未成林造林地面积8261.4 hm²,株数26272万株;苗圃地面积79.3hm²,株数3629.7万株。
3.1.3受损程度
3.1.3.1重度:乔木林面积214.1hm²,蓄积2079m³;经济林面积21117.3hm²,株数7371.4万株;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047.3 hm²,株数13397.6万株;苗圃地面积63.7 hm²,株数3142.7万株。
3.1.3.2中度:乔木林面积1527.8 hm²,蓄积106044m³;经济林面积1497.3 hm²,株数8088.8万株;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121.9 hm²,株数12860.4万株;苗圃地面积3.9 hm²,株数115.7万株。
3.1.3.3 轻度:乔木林面积4192.2 hm²,蓄积213166m³;经济林面积1453 hm²,株数6450.3万株;未成林造林地面积92.1 hm²,株数14.1万株;苗圃地面积11.8 hm²,株数371.4万株。
3.1.2 林业基础设施受损状况
全区12个林业工作站、1个林场、林科所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达200多万元。其中损毁房屋3514m³,损毁水管线63.5km,损毁供暖管线0.03 km,损毁供电线路203.9 km,损毁道路0.8 km,损毁交通工具设备13台,损毁实验示范基地苗木178.4万株。损失161.9万元。
3.1.3 其他
经过实地调查、走访统计:夷陵区共有50头野生动物冻死冻伤,60万株野生植物、20万株林下植物、100株古树、20000株四旁树冻死、劈裂、翻蔸、断梢或折枝,损失1000万元。
3.2 结果分析
3.2.1 对森林覆盖率的影响分析
这次冻害使全区1/3以上的森林遭灾,若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最大努力恢复受灾森林面积,将对夷陵区实施“十一五”期末实现52.7%的森林覆盖率目标产生严重影响。要达到“十一五”计划的目标覆盖率,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
3.2.2 对未成林造林地的影响分析
全区共有未成林造林地面积8261.4 hm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占全区受损面积的42.7%,损失株数26272万株;受损林种以经济林柑橘、茶叶、板栗为主,分别占22.4%、75%、2.6% ;在受损的经济林中,以近三年新造的幼林冻害最为严重,占60以上;在受损的经济林树种中以碰柑冻害最为严重,死亡率达到95%以上;在未成林造林地的受损范围中,以海拔600m以上地区冻害最为严重,以阴坡、风口冻害最为严重。以没有按照技术要求采取保暖抗寒措施的地块冻害最为严重;按照工程类别分,退耕还林工程2707.6hm²,占32.8%;天保工程920.4 hm²,占11.1%;其他4633.4 hm²,占56.1%。未成林造林地损失株数13335.6万株,按照当年同期苗木价格计算合5334万元;
3.2.3 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分析
我区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7634 hm²,其中退耕地造林完成9100 hm²,宜林地造林完成8534 hm²。工程建设涉及全区14个乡镇(街办、开发区、场)186个村,涉及退耕户4.9万户,15.9万人,全区9100 hm²退耕地还林争取到国家投资2.5亿元。国家延长一个补助周期后,我区还将新增投资1.3亿元。这次全区退耕还林不同程度地受到冰雪灾害,受灾面积40614.4亩,占工程实施总面积的15.4%。全区退耕还林工程因灾经济损失达0.59亿元,受灾退耕农户0.8万户,预计2008年退耕农户因灾减少收入亿元,对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全区完成的退耕还林任务中,主要树种板栗2334 hm²,茶叶1100 hm²,木本药材(山茱萸、杜仲、厚朴、银杏、黄柏)2134 hm²、桑树734 hm²。猕猴桃134 hm²,茶叶1400 hm²,柑桔4134 hm²。这次这次冻害使全区1/5以上的面积受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造林验收标准,需要重建。按照板栗7500元/ hm²,木本药材7500元/ hm²、桑树12000元/ hm²。猕猴桃22500元/ hm²,茶叶19500元/ hm²,柑桔9000元/ hm²,其他6000元/ hm²的营造林标准,全区需要投入重建资金3249万元。
3.2.4 对其他工程造林项目的影响分析
这次未成林造林地受损范围除退耕还林工程外,国家重点工程以天保工程为主,面积920.4 hm²,占11.1%。天保工程区是我区的生态薄弱区域,植被恢复比较困难,重建难度大。按照国家天保工程实施方案,天保工程二期即将结束,工程面临验收,严重影响我区工程建设进度。同时,对天保工程区的农户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两项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元。根据我区天保工程的投资预算,需要重建资金1500万元。
3.2.5对其他未成造林地的影响分析
这次灾害严重打击了企业、个人社会造林的积极性,全区社会造林受灾面积4633.4 hm²,树种主要以柑橘、茶叶为主,与投资者的生活密切相关,生计所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00万元。按照现行工程造林设计标准,需要重建资金7000万元。
3.2.6 对次生灾害的影响分析
3.2.6.1森林火灾
灾害造成大面积林木倾倒、断头、断枝,可燃物载量明显增多,林分内可燃物增加比例平均达到6%,部分地区达到20%,超过了发生重大火灾的临界条件,具备了发生大规模森林火灾的物资能量条件。此外,冰冻使受灾区域许多树木及竹林树冠与枝条折断,太阳光可以直射地面,造成受灾区域地面湿度明显低于往年,空气干燥更容易形成山林火灾。在今年防火期间,夷陵区共发生火警8起。全区用于防火投劳2万个,添置灭火器等防火设备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均比上年高出50%。
3.2.6.2 森林病虫害
雨雪冰冻灾害对于次期性病虫害(如多种天牛、小蠹、吉丁虫等)的发生来说非常有利,因为大面积的树木折干断枝,造成了大量的伤口,而且雨雪冰冻灾害会导致树木的树势大大降低。大量的伤口会造成多种病害从伤口处入侵,引发腐朽菌、弱寄生性腐朽病害的侵入,造成病害发生,弱寄生性病害的严重发生情况就有可能出现,特别是松树腐朽菌、杉木细菌性病害、杨树腐烂病、板栗干部病害等。冰雪冻害对隐蔽性生活的蛀干性害虫越冬虫口数量影响不是很大,加上雨雪冰冻造成树木的树势衰弱,有利于蛀干害虫的发生发展。重大雨雪冰冻灾害后必然引发松墨天牛和其它钻蛀性害虫的大举入侵和繁殖,更有利于松材线虫的扩散和蔓延。全区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预计投劳2万个,资金500万元。
3.2.6.3 其他次生灾害
由于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土壤较湿,如遇到极端气候条件,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以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冻融还将导致林区水土流失。
3.2.7对经济林的影响分析
夷陵区努力将柑桔和茶叶建设成为全区的两大支柱产业,将“三木”药材作为农村经济的后续产业。据统计,全区共发展柑桔21334 hm²,茶叶10000 hm²,“三木”药材2000 hm²,其他经济林13334 hm²,年产值达5亿多元。
这次冻害使全区45%的柑橘、60%的茶树等经济林木受损,林农蒙受极大损失,茶树损失产量5267t,柑橘损失产量45184t,落叶果木损失产量544t,至少有50%的茶叶加工厂和柑桔初、深加工厂没有货源生产,引起1500多人失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8170万元。按照国家对经济林的造林标准,需要重建恢复资金5000万元。
3.2.8对种苗生产的影响分析
夷陵区现有苗圃28个,面积79.3 hm²,年产苗木3629.7万株。经过雪灾后,苗木冻死面积达58.5 hm²,株数2723.7万株,苗木损失株数达2792.9万株,涉及茶叶、柑橘、桑树、银杏、刺槐、板栗、杜仲、杉木、杨树、绿化苗木等10个品种,损失5000万元。特别是对今年的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等工程项目造成极大影响。区林业部门紧急补救,帮助和指导苗农开展生产自救,并根据本年度的造林计划,在保证适地、适树、适种源、提供良种壮苗的前提下做好种苗余缺调剂工作,及时掌握种苗供求动态,以确保完成今年的绿化造林任务。
3.2.9 其他影响分析
3.2.9.1对森林旅游业的影响。
灾区主要景区受损严重。一些主要景区的部分电力中断,供水水管冻裂,有些景区景观苗木、珍稀植物大面积冻坏,景区观光缆车、游船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损坏严重。这种损失还会对日后的景观产生延续性影响,特别是名贵的树木、花卉冻死了,压坏了,需要有个相当长的恢复期。有关部门统计,今年春节黄金周,受全国范围雨雪天气的影响,夷陵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均有所下降,均比去年同期下降12%和14.1%。
3.2.9.2对林权改革的影响。
灾害将在较长时间内直接影响林农的收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很多经济林木,包括用材林、柑橘等经济作物大部分都已经分给了家庭承包,有个别林农的柑橘基本上是全军覆没,损失非常大。这次灾害给他们今年的收入,甚至以后几年的收入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因为林业生产的周期长,不像庄稼一样,一个季度或者是一年就能恢复。柑橘的恢复至少需要3—5年,其他的需要更长时间。同时由于资源的损失和林农收入的损失,乡、区的财政收入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影响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投资林业的信心。这次灾难来得太大了,太猛了,给林业造成的损失和教训太大了,使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此外,会影响到当前正在进行的林改的进度。因为这次灾害对森林资源的状况有很大的变化,要对原来的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原来的均山、均林、均股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3.2.10 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直接的和潜在的影响
灾区内大量倒木、断枝、森林枯死物的存在,将为白蚁、蛀干害虫等提供良好的繁殖环境,幸存森林植物将因冰冻影响而生长不盛,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可能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松毛虫等大面积发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其危害程度也将更为严重。大量森林可燃物积聚,生物防火林带严重毁坏,灾区森林防火、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形势更为严峻。同时,由于森林受损情况十分严重,上层林木树冠不复存在,下层林木也存在主干和枝条折断的现象,草本层也将大面积枯死,森林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物量大为减少,森林固碳能力严重下降,碳汇功能受到影响。森林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4对策
夷陵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全区1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1个国有林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森林资源受灾面积290053亩,损失蓄积321289立方米,苗木损失株数3629.7万株,未成造林地损失123921亩,直接经济损失43302.9万元,区内旅游业、林副产品加工业等受到较大损害,特别是茶叶加工业和柑橘初、深加工业深受其害,至少近5000人失业。全区森林资源需要重建恢复资金16749万元。由灾害引起的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其他次生灾害等损失无法估量,全区森林资源重建恢复需要5-10年时间才能达到现有水平。
4.1经验教训
4.1.1建立混交林生态系统,提高林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把灾后森林恢复作为森林结构优化的契机,把森林恢复作为手段,把提高生物多样性、优化群落结构作为前提和长远目标。重点就是要避免营造大面积的纯林,特别是针叶纯林。针对受害度不同的森林,应从生态功能多样性的角度,增加不同树种的比例。如向针叶林中引入阔叶树种,在阔叶林中增加针叶树种。
4.1.2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时慎用外来树种。这次受灾从树种产地来看,外来树种比乡土树种严重,在受灾迹地进行人工更新或造林时,应综合考虑生态适应性和经济价值,尽量使用乡土树种。为了达到速生、优质、持久的目标,应该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以培育本地乡土树种为主,提供优良种苗,确保恢复后森林的质量。
4.1.3做好灾害防范,架构应急机制
及时有效防范次生林业灾害,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森林病虫害要做好预测预报,完善防治预案,防止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受灾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伤病野生动物的救助要加强,严防不法分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森林防火要从思想认识、组织领导、物资装备等方面加强备战,受灾地区全力排查灾害引发可燃物载量增多带来的火灾隐患,非灾区要严密防范因干旱引发森林火灾。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要持续做好,森林旅游设施安全隐患排查要抓紧进行。冰雪融化及降雨可能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要有效防范,一旦发现灾害前兆,要及时组织人员、物资撤离。切实做到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尽快建立健全林业预防灾害的应急管理机制。
4.2恢复重建措施
4.2.1 行政措施
一是成立夷陵区林业灾后重建领导中心,负责我区林业受灾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级负责制。领导中心下设办公室,领导中心负责全区林业灾后重建工作的组织管理,资金使用安排与监督及各项重建工作措施的落实,制定并实施《夷陵区林业灾后重建规划》。二是镇、村两级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恢复林业生产工作实施方案。三是对重点林业项目实行党政领导干部挂点结对责任制,将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纳入镇、村干部年终考评。
4.2.2技术措施
4.2.2.1常绿经济林救灾技术措施
加强技术培训,适时适量修剪及对折损伤口和剪口的保护,摘除枯萎叶片,保护树干。及时中耕施肥、叶面喷肥。冻后果园若土壤板结,要及早对树盘进行一次中耕松土,避免伤大根;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要及早勤施薄肥。防治病虫害,柑橘冻害后,易诱发柑橘树脂病、炭疽病、溃疡病、疮痂病等,要将防病作为重点。严格控制结果量。
4.2.2.2 落叶经济林救灾技术措施
一是促进发枝,加强管理,恢复树势,提高树体抗逆性。要适当修剪,更新复壮。同时要加强干腐病等病虫害防治。施肥上要重视增施有机肥,科学配方施用化肥。
4.2.2.3 林分受害林木救护措施
根据林分林木受雪压危害的类型进行不同的救护处理:冻死、翻蔸、断稍林木要进行伐除清理,及时利用。弯斜、倒地这类受害林木在雪融化后大都仍可恢复原状,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需要保留。
4.2.2.4幼林及新造林灾后救护措施
采取清沟排水,苗木幼树扶直与培土,补植或重造,水肥管理和松土除草,以及病虫害防治。
4.2.2.5 林木种苗雪灾救护措施
在冰雪融化后要及时对弯曲、倒伏苗木或因冻拔而露根倒伏的苗木进行培土、踩实、扶正、重新栽植,适时进行施肥管理,增强苗木抵抗力,减少损失;折损大苗的养护。对雪压、冻害形成的断梢、断枝的苗木,在春季萌发前要及时修枝、整形或平茬。并及时调查并清理冻害苗木,监测苗圃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对可能的病虫害进行适时控制。
4.2.2.6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雪灾造成大面积林木的折干断枝,极易造成大量伤口并导致林木生长势的急剧下降。众多伤口是多种病菌的侵染点,树势急剧下降又易引发一些腐朽菌的侵入。根据不同的林种、树种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4.3灾后恢复重建的建议
4.3.1学习借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森林保险经验,探索建立我国的森林保险制度
森林保险是以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等林木及砍伐后尚未集中存放的原木和竹林等为保险标的,对整个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森林保险对于应对各种自然灾害,降低林业抗御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林业生产风险,确保林业经营者利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森林保险起源于北欧的瑞典、挪威和芬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些国家的林业保险一般虽然由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但政府都会提供相应的补贴。而在我国,虽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识到这种保险补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具体的配套政策支持,却没有真正形成。近年来,由于我国森林保险标的分散,覆盖面小,加之地域广阔,森林的植被丰富,品种繁多,价值难以确定。风灾、水灾、雪灾、旱灾、冻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保险保障标准难以统一等原因。加之保险公司经营压力较大,致使森林保险发展逐年萎缩。只有将森林保险定义为公益性、政策性补助的保险制度,由地方财政补贴保险金的办法,本着“低保费、低保额、保成本”的原则,先易后难,积极配合保险公司探索开展林木冰冻灾、旱灾、风灾、洪灾等灾害保险试点工作。让保险公司为广大林农提供森林保险。同时,建立林业保险风险准备金制度,以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和保险费率,减轻投保人的经济负担。
4.3.2 抓住机遇加快林业小额贷款
灾后,各级政府、林业部门都加大了林业恢复生产的资金投入,但单靠这些资金毕竟是十分有限、杯水车薪,必须靠银行。进一步加快推进林业小额贷款工作,以解决林农灾后恢复生产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加大对林业小额贷款的贴息力度,通过贴息的办法,发挥贴息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变小钱为大钱。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农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解决“灾后木竹倒了,林权贷款抵押物没了怎么办”的问题,通过采取林地使用权作抵押物、出具造林更新承诺书等办法加以解决。同时,协调金融部门进一步简化手续,特事特办,让林农能够方便快捷地贷到款。
4.3.3建立防灾救灾长效机制
林业防灾救灾以统一指挥、高效运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为原则,建立林业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家咨询组织,科学组织指导救灾抗灾。并探索建立“林业减灾中心”,科学开展森林资源灾害损失及影响的评估,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4.3.4突出科学经营,全面提高森林防灾能力
加强林木种苗攻关,加大树种结构调整力度,推广营林实用技术。比如,针对经济林碰柑、针林纯林均比混交林受灾严重的问题,在今后的培育工作中,加大经济林柑橘类的选种,应以中晚熟为主;加大针叶林与阔叶树种,特别是珍贵树种的混交林造林力度,既保证有经济效益,又增强森林的防冻防病能力。
4.3.5 适当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期限
天然林保护工程整体上偏向天然林资源保护、木材的禁伐、限伐等,缺乏对天然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和培育,加上禁伐政策限制了正常的林分抚育间伐和灾害木的清理,导致林分密度大,林木长势差,易诱发病虫害。虽然天然林的林木生长量和蓄积量明显增加,但是林分质量差,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这次雪灾,天然林资源深受其害,雪上加霜。调查数据显示损害相当严重,并由雨雪灾害引起的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其他次生灾害等损失无法估量,天然林资源恢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期限在二期2010年结束后,再延长8-10年建设期限,保一方平安。